■范培康
过完“录取吧”(6月7、8高考日),又要过端午“粽子节”,祝愿所有参加高考的考生,能心想事成、高举高中。6月对学生和家长来说,心情和这个季节的天气一样,容易焦灼、燥热。一边是千军万马参加高考,一边是洪流滚滚离开高校,尤其是今年,迎接699万大学毕业生的季节,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没有统计数据显示,在近700万毕业生中,全国大专院校的会展专业毕业生占到多少比例。相信这个数字不会太大,毕竟还是小专业。数字不大,就业竞争可能不会过于激烈。当然,就业本身的压力也不是没有。会展专业毕业生最大的就业压力,恰恰来自于会展行业的“排斥”。
这种“排斥”,源自校园会展教育与市场会展企业供需之间的脱节和错位。近10年来,随着全国大专院校会展专业的大量开设,会展教育与会展专业人才成为业界“高烧不退”的一个话题。一方面,各地会展市场风起云涌,会展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各院校会展专业纷纷上马,毕业的会展学生吐槽“难就业”!正如业界所评论的,会展教育专业如需生存,需要及时了解其毕业生的去向,是否学有所用,是否适合会展业,毕业生进入会展行业后的发展状况如何。这类调查跟踪本应由院校来完成,但可惜,许多院校只管开设专业、只管招生、不管就业,犹如展览主办方只管招商招展、不管参观效果一样。
会展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服务性极强的行业,用人数量较大。会展企业比较渴望的人力资源,需要具备语言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运行能力、展位图广告板绘制能力、会刊宣传编辑能力、展会展位广告销售能力、展览合同洽谈能力、客户关系处理能力、媒体媒介推广能力等等。而相对来说,目前国内会展专业毕业生无论综合能力还是专业特长,甚至外语、写作水平,离会展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更令会展企业不愿接受会展专业毕业生的现实是,本来是缺乏实习、实践和实务经验履历的毕业生,却往往在应聘职务一栏首选会展策划一职,并自认为属于管理人才,是“坐办公室”类型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就自然形成了供需之间的“排斥”。
好博塔苏斯展览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张凡的会展微博显示,武汉某大专会展专业今年毕业30人,仅2人进入展览公司。成聚会展的沙总,10多年前就关注中国会展教育,并参与引进了美国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的CEM培训课程,日前他在自己的博客中撰文《会展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存疑》,认为要“对所有设立会展专业的大学说一声抱歉,大学设立会展专业不存在必要性”,现在可以“多研究会展培训,会展教育不必多谈”。@张凡的会展微博对会展学生的建议也很明确,“第一是实习,第二是不少于6个月的实习,第三是到好公司实习6个月以上。如此,就业才会有点底气。”
存在的总有合理之处。作为过来人,我们都知道,课堂上教的知识,在实践中90%可能没有用,但一旦真遇到问题时,现学就来不及了。会展教育目前还不够成熟完善,对于脱节错位,需要改进的还是与市场的对接问题,因为会展教育是实用性教育,只有与市场对接了,能够接到“地气儿”,毕业生才能符合行业需求,才能为行业所用,反过来也不断促使这个门槛较低的行业能提升整体素质。这里,除了会展教育的师资、教材和课程外,还有观念和体制问题。观念上,会展教育在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责任意识。会展是一个项目运营,也是一种资源聚合,更是一次文化展示,考验的是综合能力、整体素质与岗位责任。体制上,作为实用性教育,会展专业应该在课堂之外,多到场馆去、多到摊位去、多到会展实践中去,拜展场为师、拜实践为师。谁天生都不是经验主义者,但会展业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仍将是经验主义者主导。会展讲究技巧,也讲究策划,更讲究实力。
相对其他行业,会展业还真是求贤若渴的领地。迄今为止,会展业还只是一个新兴行业。或许,这正是被众多学生看好的地方。因其新兴,门槛较低;因其新兴,不乏机会;因其新兴,可以创新。
但会展教育必须接地气,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只有合格的毕业生,才能成就会展行业的未来。套用托尔斯泰的话,成功的教育都是相同的,不成功的教育各有各的不同;同理,成功的会展都是相同的,不成功的会展各有各的不同。
(作者系中国贸易报社社长兼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