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前副总理吴仪在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O)上提出中国展览业的发展目标是“四化”(市场化、法制化、产业化、国际化)。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统计数据,2011年90个城市的展会数量是7333个,展览会场地面积8173万平方米。这样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从行业层面看,相关服务工作还有待跟进,参与主体的定位也有待向市场化转型。针对我国会展发展市场化程度的问题,记者对话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泽炎,探讨会展业市场化进程中行业的职责及政府的定位等问题。
商报:会展业发展到现阶段,行业的基本情况如何?
陈泽炎: 200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统计代码中,第一次给予“会议展览服务业”一个行业代码“L7491”这就说明,从此在我国国民经济913个小行业里有了一个会展业的正式地位。
我国实体经济在改革开放、“入世”等一系列利好的背景下,十多年来有了很大发展;我国会展业也随之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可观的程度,正在从会展大国向会展强国迈进。在这个阶段,会展行业更要注重“四化”的发展方向。
商报:请问我国会展业市场化进程如何?
陈泽炎:市场化和产业化是紧密结合的,所谓市场化就是说会展产业链上的各种主体应是企业,会展活动的组织等行为主要应靠市场运作。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研究,会展业完整的产业链应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会展组织单位;二是展览场地提供单位;三是会展活动的相关服务商(诸如:设计搭建、展品运输、媒体宣传、人员接待、交通通信、材料印刷等)。目前这个产业链已经形成,据测算,会展行业涉及2000万人,产值3000多亿元。
商报:会展作为一个平台的特点和作用?
陈泽炎:会展活动是搭建平台。几乎各个行业、各个城市都可以办会或办展,说明会展活动平台具有“普适”的特点。该平台能够广泛地联系、沟通、综合各个行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又说明其有“泛联”的特点。在会展产业链中各种企业可能分别隶属或者涉及咨询业(策划)、物业(场馆)、广告和创意产业(设计搭建)、物流业(展品运输)、制造业(展具)等,这还说明会展也具有“兼容”和“多态”等特点。以上都是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在对会展活动平台作用的研究中提出的一些观点,是对会展(www.vanzol.com)业理性思考和理论研究的一些结果。
商报:在中国,政府在会展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政府来讲会展的作用有哪些?
陈泽炎:这个平台的作用包括商务促进、文化宣教、政策工具等方面。譬如,为了克服金融危机,东莞从2009年起连续举办了“外商企业产品内销展览会”,现在又提升为“加工贸易展览会”。从理论上讲,会展活动就是在特定时间地点、集中各方人员、拥有信息资源、提供相关服务,起到展示、推介、交流、沟通、引导、促进等作用,在人文、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发挥了功效。
商报:会展业市场化过程中政府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
陈泽炎:当前在主办方的分类中,政府主办占20%-25%,协会主办大约占50%,其他主办的包括国内展览公司、外国展览公司及一些媒体等。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它要推动会展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有时在场馆建设过程中政府要有很大的投入,并选用市场化的运作管理团队);另一方面,政府举办的展会项目也要进行市场化的转型,将大量展会工作进行服务外包,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这就是市场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