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州,无论是卖菜的大妈,还是背着书包的学生,抑或出租车司机,都能为你指路——“你要去看摄影展?往这边走不拐弯”。11月下旬,在广东多次尝试入冬无果的气候环境里,已根深10年的连州国际摄影展(以下简称“年展”),以“扩张的地域”为主题拉开新一届帷幕。
本届年展在全球化重大话题关注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张的地域”这样一个主题,总策展人克里斯多夫·菲利浦斯说,“在今天这个不断被重塑的地球上,无数全新的城市在曾经荒芜人烟的土地上崛起。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让数以忆计的人们纷纷从农村来到城市淘金,并同时带动起史无前例的跨国界人口流动及移民潮。这种日益频繁的国际互动关系激发了众多迥异的文化交流碰撞,并让处于高度城市化社会的我们不得不对日渐脆弱的自然环境予以全球性的集体关注。”
尽管“扩张的地域”宏大主题下的学术主张,一如既往地阐释了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专业姿态,同时,马格南图片社社长现任社长、国际摄影大师马丁·帕尔带来“讽刺家”展,亦赚足了话题与眼球,以及景观摄影师西蒙·诺夫科“当我躺在大地上”展,那组关于正在迅速融却着的刘易斯冰川的记录图片带来足够震撼,又或者是吉迪恩·孟德尔“沉末的世界”展中,被洪水淹没的城市里,生活颠倒、常态消失下人们的不安所带来感观的刺激……
然而,从粮仓主题展区到与连州美食节一街之隔的果品厂展区,再到有着中国纪实单元的二鞋厂展区,一圈看下来,最触动人心的依然是那些国际视野下对中国的回望。
十年后如何再谈国际性?
在11月22日“扩张的地域”主题展学术研讨会上,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殷德俭描述这样一个场景——出租车司机问他:“如何理解这样的摄影展?”殷德俭答:“简单来说,你的生活、文化以及视野有没有一些改变?是否增加了一些对生活本身以外,比如对环境的关注?”
无疑,不少曾在首届年展驱车七八小时来到连州的人,如今再看连州,不无感叹曾相对落后偏远的小县城也在紧追时代的步伐。当然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城市化进程带动的经济效应,只是肯定也与作为政府拉动城市文化建设的朝阳产业链的年展有不浅渊源。
然而,自2005年首届年展至今,在年展为小县城带来变化的同时,亦正是小县城相对传统的人文气候与年展“高大上”、“国际化”之间的相互参照,成就了年展的特殊性。与日本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以及中国许村的实验艺术等,以“艺术直接接入拯救乡村”方式不同的是,年展与乡村是在长年的对望中潜移默化地相交。
摄影批评家鲍昆说,“十年前我们谈‘国际性’,更多是希望在经济和物质上与世界同步;但是今天看来,实际上应该是流转的,我们在这个小县城举办这么一个国际性的摄影展,反而要凸显地方文化存在的必要性。所以如何协调好年展与连州的关系,让本土了解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同时意识到本身存在环境的合理性,这是政府与市民的一个觉悟,亦是年展的挑战。”
当然,这种探讨大多出于艺术与乡村的“在地性”角度,在年展本身对于“国际性”的思考上,亦有一定的延展或变化。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总监段煜婷说,“为了从整体上更好地保护中国当代摄影的创作水平和质量,让艺术有时间更好地沉淀和发展,本届摄影年展在展览构成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加大了国际部分的比例。本届摄影年展的国际展览部分将从过去的40%增加到70%。同时,今后的摄影年展将更多地介绍国际当代摄影的多重面貌,让交流更为国际化、多元化。”
大概“学术”与“国际性”正是年展从国内近年兴盛的大众化摄影展中跳脱而出的“法宝”。而“国际性”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年展在学术讨论上关注全球化语境话题,“扩张的地域”无疑是当下一大热门。只是主题展以“增强国际比例”的方式做出调整,是否能在当下国内同质化摄影展兴盛的环境下达到“去浮躁”效果?——一千个观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国际视野回望中国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历史书里的文字能给你无大致勾勒,而粮仓展区的大师展“瓦尔特·博萨特——长久而中立的西方凝视”会告诉你真相实。瓦尔特·博萨特生前曾是现代新闻的先行者,在1933年至1939年间,他作为驻外记者生活和工作于北京,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中立国的身份,令他既能跟随血淋淋的日军侵华线路沿途报道,给日军造成了极大尴尬;亦能定期报道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军队与毛泽东指挥的红军之间的斗争。更甚依靠人脉,在1938年作为欧洲首个得以拜访延安的记者,成功采访到毛泽东,参观普通人根本无法进入的中国共产党总部。
在瓦尔特·博萨特的镜头下,有达官显贵、文化名流,亦有平民走卒,内容涉及当时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民生、人文风俗、文化等多个层面。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总监段煜婷说,“我所知道的西方摄影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东方主义所带来的偏狭目光的照片,无论博萨特在拍下这些照片的时候是否具有这样的自觉意识,从照片本身来讲已是我看到的众多西方人拍摄的中国中,最让人舒服的照片了。但愿今后,我们能靠自己书写历史。”
在二鞋厂展区的纪实单元中,我们则可以看到中国摄影师眼中的中国。肖全的“我们这一代”无疑是“明星展”,不少摄影发烧友正是冲着这个展览来到二鞋厂区。肖全镜头下涉及诗歌、电影、舞蹈、音乐等领域的“人物”互为语境,共同塑造了一个时代。吕澎说,“我们很难见到像肖全这样用一种特殊而连贯的摄影语言如此完整的记录,它们提示了历史的形象与后面的故事。”
同样在纪实单元,本届年展的“黑马”摄影师无疑是饭堂电工出身的钱海峰。在11月23日晚揭晓的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摄影奖上,大奖“刺点”摄影奖从70多位参展摄影师中选出,最终由来自无锡的摄影师钱海峰凭借一组记录以火车出行的普通百姓的作品《绿皮火车》获得。鲍昆激动地说,“这次评选是我评选经历中最酷的一次,就是从始至终评委没有对作品进行阐释评价,只是进行了五论投票和计票,1小时内解决。钱海峰的绿皮火车在七位评委的投票中,从第一轮就是六票,然后就是满票,可以说是毫无争议。”在摄影越来越被方法左右的当下,在真诚朴实和纯粹而持久性观看中,所呈现的真实中国的另一面,令他获得了认可。
从第一届至今,几乎每届都参与了年展的摄影发烧友李先生,坦然“大概是经历了去年‘十年展’的极度热闹,今年的年展相对平淡。但可以明显感受到的是,串场参展的作品少了,可见主办方的确精心挑选。只是同时他也感受到,对于摄影,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目前似乎都卡在了“瓶颈”阶段,如何突破这一步,仍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