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19日电(记者 周琳、魏宗凯)市场上有多少个常见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在销售?正在上海举行的孕婴童用品展,算是基本给消费者露了个家底儿——181个。按照两天换一个品牌计算,把这些奶粉尝个遍几乎需要一整年的时间。面对这些绝大多数来自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荷兰等地的奶粉,记者不禁想追问一句,我们究竟需要多少个奶粉品牌?
品牌名称犹如“绕口令”
7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孕婴童用品展,虽然开展才刚刚两个小时,但展馆中已经人头攒动。在一张字体非常小的地图上,记者仔细数了数发现,孕婴童食品和保健品的展馆有3个,每个展馆占地1万多平方米,密密麻麻地容纳了300多个厂商。
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品牌或公司名称中包含“纽”字的就有26家。其中,有“澳纽”也有“纽澳”,有“纽滋本”也有“纽本”,有“纽利兹”也有“纽贝滋”,有“纽加力”也有“纽健力”。一位正在观展的观众对记者说:“名字读起来像绕口令,看着都差不多,差点被绕晕了。”
“凡是带‘纽’字的,肯定是想强化新西兰奶源的印象;带‘澳’字的,则是强调自己有澳大利亚的血统;带‘氏’或‘仕’字,明显是要强调自己有欧美的血统。”一家国产奶粉企业的高管刘先生说,平时虽与不少同行打过交道,但参展后才发现仍有六七成品牌从未见过。
为了亮出自己的“洋”身份,奶粉企业使出浑身解数,“澳洲顶级品牌”“新西兰原罐进口”“全程有机”是这些奶粉品牌展柜最常见的宣传语。
而为了让这一身份更加可信,奶粉企业更是各出奇招:有的聘请西方美女手捧奶粉罐摆出各种姿势频频向观众示意;有的让“洋”高管走上前台与观众互相沟通;还有的在展位上打出了“全球32个国家同步销售”“美国本土奶粉”等标语。
奶粉商直言行业“三大乱”
“生产环节管理乱、进口产品乱、渠道乱。”一位正在参展的奶粉企业执行董事直言,困扰中国乳业的“三大乱”现象目前尚未根除。
“生产环节乱最典型的是不久前被媒体曝光的美素丽儿,正牌代理商不仅涉嫌非法生产奶粉,还委托印刷厂印制奶粉盒,更改标签和喷码,对奶粉进行重新包装。”该执行董事称,市场上仍有不少奶粉企业在生产环节上“乱来”,但是难以监管。
在此次展会上,不少奶粉品牌都有个响当当的“洋名”,包装也尽显高端、大气,奶源、产地都标注为新西兰、澳洲、荷兰、法国等,消费者很难选择。北京一家乳企的奶粉事业部总经理称,其中质量良莠不齐,例如最近被曝光的“纽贝贝”奶粉,不仅其在新西兰没有销售,而且荒唐到其标注的总代理公司地址竟是一家修车店。
“2008年以前,中国市场的洋奶粉品牌并不多。”乳业研究员宋亮说,三聚氰胺事件后,市场基本处于无门槛状态。这么多品牌,有80%是在那之后出现的。
“渠道乱是更让行业头疼的问题。”黑龙江一家奶粉企业负责人称,渠道费用高得离谱。以超市为例,各种名目的进场费、促销费和扣点加在一起要占奶粉售价的四成以上;为了扩大销量,除了超市商场、母婴用品专卖店外,几大外资奶粉品牌都设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医务渠道,一些医院也被渗透。
乳企面临优胜劣汰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了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意见,意见对婴幼儿奶粉行业的分装、贴牌等行为予以禁止,对生产企业自建奶源给出明确要求。这也意味着,未来我国市场上的奶粉品牌可能面临优胜劣汰、并购整合。
“在国内贴牌代工、没有奶源的奶粉生产企业将成为被整合的对象,127家乳粉企业在政府主导、市场自我淘汰的情况下,两年内可能只剩下50家企业。”宋亮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我国婴幼儿奶粉业面临着重大变革,很大一部分不合规、不合法的企业将被淘汰,而这个“规则”和“法律”的制定标准,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
虽然多部门出台了管理办法,但这只是原则和方向,很多细则有待制定。“例如,进口大包粉不得在国内分装,那什么样的奶粉是大包粉?加了营养素算不算?混了乳清粉和奶粉的算不算?”宋亮说,这些细则出台后,奶业重组整合的好戏才会开始,而现在不过是序幕拉开。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说,届时,只有质量好、可追溯的奶粉品牌才有可能被保留,“纽贝贝”们都会被踢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