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到2016年,这是时间长河中的17年,也是青洽会走过的17载历程。17年前的青海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但那时候的我们已然成功举办了青洽会——这个区域投资贸易洽谈的大盛会。而且一办便是17年。
17年光阴荏苒,17载岁月更替,从投资洽谈、贸易合作到绿色发展再到“一带一路”,从签约项目协议金额72亿到1000多亿,从青海会议中心大厅内布展到青海国际会展中心数万平方米的标准展馆,从平面的展览到高科技手段的充分利用,青洽会走过了一条成长、变化、发展、提升的会展之路。其间,收获了成果、收获了精彩,更收获了中国、世界对青海的认知。
17年的办会历程充分验证了青海能力,展示了青海魅力,体现了青海实力。也正是这青海能力、青海魅力和青海实力让青洽会得以持续17年。
一场从零开始的会展
【关键词】青海能力
2000年6月,由原国家经贸委提议,经我省积极争取,在国家民委、全国工商联的大力支持下,在青海省会西宁市举办了“民营企业参与西北经济结构调整项目洽谈会”展会。
在最初筹备会的现场,来自外省区的代表就参展产品和商品没地方展示的问题好一阵议论,甚至颇有微词。应该说,展会对于17年前的青海是件陌生的事情,且当时的青海根本不具备承办大型展会的设施条件。展会期间,只在青海会议中心前厅的一、二层楼摆放了有限的一些展品。
穷则思变。在2001年的第二届青洽会开启了分会场,利用了青海博物馆作为展示区。尽管是权宜之计,却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青洽会得以延续。
2002年,我省在城东开发区建设了西宁的第一个展馆,面积虽小,但却是青海会展经济的初始。2003年,为推动全省会展产业以及全国会展产业更快、更好发展我省在城南新区建设了展馆,这便是青海国际会展中心的前身。2005年对青海国际会展中心旧馆进行了改建,改建后的场馆建筑面积(两层)为18000㎡,可供搭建展位面积为9635㎡。2008年8月筹建了青海国际会展中心新馆,新馆建筑面积为28800㎡,展厅可搭建展位面积13630㎡,可搭建标准展位680个。
记者感言:
这看似普通单一的展馆建设,折射出的却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一种殚精竭虑谋发展的精神;体现的是从无到有打开局面的青海能力、青海担当。
【视点延伸】
从客商邀请到招商引资,从项目谋划到洽谈签约,从会务布展再到接待服务……17年的青洽会,我们练就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队伍。这支队伍代表的就是青海能力。
青洽会让青海声名远扬
【关键词】青海魅力
从含着“水分”的72亿元协议金额,到1000多亿元象征着“纯利”的合同金额的签订,17年的青洽会为青海聚集了数千亿元的发展能量;从把青海说成青岛,到合作的朋友遍布天下,17年的青洽会已经让青海声名远扬;从最初的出让矿产开采权,到高精尖技术的绿色合作,青洽会助推青海扛起了产业升级的大旗;从破产企业的重组到2002年首次扭亏实现利润到2005年利润率排行位居全国第一,青洽会促使青海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地位开始凸显。青洽会作为特定时期青海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推进升级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除了直接、明显的效益,青洽会带动了我们的旅游服务业、会展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产生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2006年,青洽会站在了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新起点上。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启动等,都为本届青洽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洽谈、选择、投资与合作的空间。
2009年,青洽会担当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特殊使命,探索了一条“以商招商”的成功之路。
2010年,“柴达木循环经济项目推介会”、“郁金香节”、“吸引外资洽谈会”的活动并入青洽会,着力突出了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新要求。
2014年,“绿色、节能、环保”成为关键词,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代要求,是一届立意高、规模大、上档次、见实效的合作盛会。
记者感言:
透过具象的事物,我们还感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变化,那就是一种观念的变化、一种精神的变化、一种心态的变化、一种作风的变化。一种想发展、求发展、谋发展的紧迫感;一种奋发有为的时代感;一种作为青海人不比别人差的自信心;一种青海越来越好的自豪感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行动中的体现和升华。这种种的变化,让青海魅力大放异彩、深入人心。
【视点延伸】
主题在变、参会人数在变、参展内容在变、会展的成果在变,青海的眼光、观念更在变。一届胜似一届的青洽会,从不同的角度让青海的魅力放大再放大,延伸再延伸。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350.43亿元,增长15.3%,是之前30年来增速最高的一年,增速在西部12省区中排第二,在全国排第四。
青洽会凝聚着发展力量
【关键词】:青海力量
在2011年青洽会执委会组织召开的会议上,有一个这样的强调说明:本届青洽会所有的签约项目一定要符合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要求,要符合大会“绿色、节能、环保”的主题,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签约。
一位在青海投资的企业家很是感慨地说道:“现在到青海投资的门槛越来越高了!”他所指的门槛就是青海在招商的过程中,越来越看重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否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是否符合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我省决策者的一致观点。
因此,本届青洽会较以往主题更突出,内容更丰富,项目更成熟。我们事先规划、筛选了一批符合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具备上游产业基础,能较好地延伸产业链,经济效益明显,有较强的拉动力的重大项目,一对一、点对点地上门推介和对接。从项目洽谈开始就严把审核关,确保签约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青海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
凭借青洽会这一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的平台,我们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水电、石油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特色轻纺、建材等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不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高起点起步;现代高原农牧业、高原特色旅游业蓬勃发展;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融合发展局面基本形成。
记者感言:
从开始的“广纳百川”到现在的“精挑细选”,通过17年的青洽会,青海实现了从招商到选商的跨越。充分说明,青海更加注重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已经完全有足够的力量和底气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说“不”。
【视点延伸】
从单纯招商到选商、挑商,不单是我们的眼光看得远了,更是我们的发展理念在历经数年打磨后发生了深刻变化。表明青海可以有实力、有力量挑三拣四了,完全能够对不好的项目说“不”了。我们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低碳增长、绿色发展的前提下,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不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2016年6月20日,第十七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三届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今天盛大启幕,通过青洽会这个大舞台,青海以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姿态矗立在世人面前。对于青海,青洽会并非一个单纯的展会,而是展示青海、宣传青海、走进世界的一个平台,是吸引世界目光的一个聚焦点,是资金和技术投向青海的一个磁场。青洽会给青海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变化,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