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 魏守伦 管亚东
第二届慈展会低调落下帷幕,一如她低调地开幕。然而这三天交出的“答卷”却并不低调:342个项目对接总额达17.08亿元,共吸引14.1万人次参观;展会举办了12场学术研讨会,50场公益沙龙,36场体验活动。民政部领导这样评价:“发出了中国公益最前沿、最智慧的声音,树立了慈善事业发展风向标。”
盛会给今后留下太多的启迪
三天的盛会已经结束,但是盛会带来的启迪却余音缭绕……
风气最值得称颂。号称比肩高交会、文博会三大盛会的慈展会,没有开闭幕式、没有领导讲话、没有晚会,甚至没有常规的高端接待,把主角的位置还给民间。
做法最值得称赞。改变以往展会各省市、大基金会等“高富帅”、“白富美”在一起,大量被形容为“矮矬穷”的草根组织在一起缺乏交流的模式,分成六大展区强化融合。
市民热情和草根需求最需要加强。一个全国性的公益慈善盛会不能变成一个“圈内人”的派对,同时展会虽然有惊人的对接金额,但展示的部分居多,千里迢迢从全国各地来深圳“赶集”的草根组织,希望的还是有实质性的收获。
“六个不”带来一个安静的展会
“这是一次节约度更高的慈善盛会。”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詹成付这样总结说。而这次展会也的确因为“六个不”而增色不少,包括不举行开闭幕式、不铺红地毯、不摆鲜花、不举办晚会、不安排领导致辞、不安排高端接待。
一位江苏来的社会组织负责人说:“这样安静到有点冷清的开幕式,一开始让人觉得有点不习惯,但回头大家交流时却个个竖起大拇指。深圳人了不起,率先树立了一个公益的榜样。”
由“官督民办”到“官补民办”
组委会在总结这一届慈展会六个创新中,尤其赞扬了运作模式的创新,让大家看到“官”的影子淡化,由以往的“官督民办”变成了现在的“官补民办”,政府予以一定的补贴,大头则由民间自己筹措。
今年对慈展会运作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民间化、社会化运作模式。比如,主题征集民间化,展区、主题活动通过“公开征集、自愿申报、专家评审”的方式,邀请慈善公益领域有影响力、号召力和独特资源的机构,共同承办慈展会不同项目。
办展的民间化。 本届展会引入近40家执行机构,全面负责各大展区、活动、服务平台的组织实施。展区共分为8个板块,按照“谁承办、谁筹资、谁策划、谁招展、谁执行、谁公开”的原则,由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接,让展会更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更好地与社会组织进行融合、对接。
筹集资金的民间化。按照慈善事业社会资金办的原则,参照去年财政资金给予一定的补贴,其余的通过募集的方式解决。展会的“金主”也由过去主要依赖政府,变成了社会资金大量资助。
民间草根组织需要“阳光雨露”
今年“白富美”与“矮矬穷”的确放在了一起,一面是阔气的展位和华丽的形象,一面是一个个紧挨着叫卖的格子铺。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真正获得“白富美”青睐的是凤毛麟角。展会仍然以形象展示为主,缺乏民间草根组织所需要的“阳光雨露”。
其实,今年展会有两点值得思考。一是政府办会可以缺席,但资源不能缺席。例如第二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全国公益人凭借自己的公益理想和实施打动评委,拿到属于自己的圆梦资金,这种方式类似政府招投标,是否能够做大做强。既然冠以“国”字头的比赛,民政部、全国工商联等主办单位是否可以提高展会的档次和奖励,让更多的人拿到圆梦资金,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其二是两岸四地的公益慈善论坛,可以借鉴的做法不妨拿来。香港、澳门等地是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让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机构去做,也可以减少政府机构的膨胀,而现在内地这方面配备给社会组织的资源还极其微弱,草根组织的主要使命仍然是筹款,先活下来。而台湾地区的公益文化深入人心,在教化民众方面已经远远走在前列,很多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原标题:展会清风扑面树立公益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