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贺根生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表时间:2014-12-24关注 次 | 查看所有评论
内容摘要: 福寿螺 ■中国科学报记者 贺根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遭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态势。如何加强我国生物入侵防控和治理,成为日前在广西南宁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生……
福寿螺
■中国科学报记者 贺根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遭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态势。如何加强我国生物入侵防控和治理,成为日前在广西南宁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上关注的热点。
形势严峻
“生物入侵无孔不入。我一次坐在南宁至北京的飞机上,就发现了一只果蝇……。”在论坛开幕式上,广西农科院院长白先进在致辞中谈到的感受,引发了与会者的共鸣。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党委书记张步经随后发言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往、旅游、贸易活动的增多,生物入侵在不断加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外来生物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万方浩团队的调研表明,2011年我国口岸截获的各类有害生物50万次、3972种,分别是2002年的22.3倍和3倍。近10年来,我国相继新发现西花蓟马、Q型烟粉虱等20余种世界危险性与暴发性生物的入侵。
而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每8~10年才发现一个入侵新种;90年代后每年新发现的入侵生物有1~2种。目前入侵我国的物种达到544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所列举的100种最具威胁的入侵物种中,我国占了50多种。生物入侵每年导致经济损失约2千亿元,其中烟粉虱、斑潜蝇、松材线虫等13种主要农林入侵生物每年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4亿元。
万方浩团队的研究发现,生物入侵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给出口贸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美国曾以我国发生桔小实蝇为理由,禁止我国鸭梨出口;日本曾以水稻疫情为由,禁止我国北方稻草及稻草制品出口日本;最近,菲律宾又以发生苹果蠹蛾为由,禁止我国水果出口菲律宾。
更为严重的是有害生物的入侵竞争排斥本地生物,造成对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的严重干扰与破坏。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陆永跃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说,生物入侵破坏了生态景观,堵塞河道、水渠,污染了水质等,造成生态系统结构、生态公益型服务功能的衰退等持久和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如,松材线虫已逼近黄山、西湖,一旦松材线虫病在黄山风景区内爆发,将对黄山自然景观造成巨大灾害,人们可能再也观赏不到“迎客松”。
鉴于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在我国南方部分省区不断扩散与蔓延,今年5月,农业部在湖北专门开展了主题为“灭除外来入侵生物,保护生态家园”的福寿螺现场灭除活动。生物入侵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
防控入侵生物策略
“加强入侵生物防控研究和应用,保障粮食、生态安全,就是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是当前紧迫的国家需求。”这一观点是此次论坛达成的重要共识。
陆永跃认为,“外来生物入侵种类不断增加是必然的,100种最具威胁的入侵物种最终都会进入我国。目前我们对生物入侵只能防控而无法根除,只能延缓其入侵时间,缩小范围,降低损害。”相当部分专家也持相同的观点。
“重点是要针对入侵物种研发并应用高效的预警、检测、监测和控制技术。要做好防控首先得了解外来生物入侵、成灾的过程。”万方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成灾,一般要经历“传入、定殖适应、扩散到爆发成灾”的有序过程。与其相对应的防控技术体系,可分为预防预警、检测监测、根除扑灭、限制控制和生态修复。在治理方法上有生物防治、遗传控制、生态修复、持续治理。
他建议,针对入侵生物的入侵发生阶段,可重点构筑三大防控策略:
首先是针对潜在的和新传入的入侵生物,通过我国现有7个农业入侵生物信息数据库平台,做好早期预警防控。采用物种分布潜在区域预测等方法,对入侵生物进行风险性评估,明确其潜在适生分布范围和适生程度,以及其传入和可能扩散途径,研发其快速检测技术并应用于口岸检疫,将潜在入侵物种阻挡在“国门”之外。
其次,针对新发现危害和局部分布危害的入侵生物,研发和应用检测、监测技术体系防其扩散,保护非疫区。对新发现、难以区域根除,危害面大的入侵生物,应在“疫区”采用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以降低虫源扩散;对新发“疫情点”,采用根除技术体系,扑灭“星星之火”;对扩散前沿,采用阻截技术体系,防止扩散蔓延,以保护“非疫区”。
同时,对入侵时间长、分布地域广的入侵生物,应采用持续治理技术体系防控。入侵时间长、分布广、扩散面积大的危害生物,要想根除已无可能,只能视疫情持续开展综合防控和生态修复。
专家们认为,由于农业入侵生物大多是危害与人们生活和人畜健康相关的粮食、经济作物,防控应该以“无公害”的生物防治技术为核心。入侵生物一般在原产地不造成危害,引进和释放高效专一的生防作用物,是重塑生态系统良性平衡的良方。
“利用有害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防控有害入侵生物的新途径。”农业部生态总站李垚奎博士今年11月在实地考察广西桂林市阳朔县雁山镇后,对当地农户利用福寿螺养鳖的做法予以高度肯定。
福寿螺原产南美洲,上个世纪80年代初作为食用螺引进我国,由于其繁殖能力强,生命力强且无天敌,很快在野外蔓延,啃食农作物,泛滥成灾。现在,这个被称为“水稻杀手”和我国“第一号”外来有害生物的福寿螺,却成了阳朔农民生财之“宝”。
“引入天敌防治入侵生物危害,要加强科学评估,特别是要弄清其潜在危害,同时要加强严格管理、控制。”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丁建清及多位专家、学者在报告中都特别强调了这一观点。\
系统监管受关注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侯有明说,生物入侵的危害已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生物入侵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目前,我国共引进了40余种天敌,筛选出有应用价值的天敌20种,野外释放后取得较好控制效果的有10多种;经对20余种外来入侵生物开展防治研究与示范,已在生产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报告显示,近10年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经过深入广泛研究,已较为系统地揭示了一些重大农林业外来入侵生物入侵的生态过程、成灾机制,以及预警和监控技术基础;确定入侵生物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是脱离天敌的控制;提出早期预警和监测,是狙击生物入侵扩散、传播,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有效手段;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是重塑入侵生物良性生态系统、持续控制入侵生物的有效措施。
但也要看到,我国生物入侵研究工作基础还较为薄弱,目前虽有一些控制手段,但仍缺乏高效快速的办法和措施,存在因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不确定性采用“亡羊补牢”方式的补救等问题。创新性研发重大农业入侵生物的预警、检测、监测和持续控制技术,推进先进防控技术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仍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万方浩认为,应进一步加强从生物入侵管理指南、基础性工作和基础设施平台、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创新、学科构建与人才队伍建设、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他建议加快制定“生物入侵研究与管理的国家指南”,增加防控的目标性;规范生物资源引种制度与监管体系,减少潜在生物入侵的风险;全面开展对外来入侵生物的普查与安全性考察和发生成灾规律的系统监测;建立严格的隔离检疫安全设施和完善检疫制度,以阻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扩散蔓延。
《中国科学报》 (2014-12-24 第6版 科研)
找展会信息,就上Vanz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