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4月6日电(记者 傅勇涛、赵叶苹、魏骅)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在即,翠竹掩映下的博鳌小镇青葱翠绿、花香扑面,这是海南着力在“增绿”“护蓝”“减排”上下工夫,谱写“美丽海南”的一个缩影。
从主动下调经济增速目标,到生态建设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再到每年近3亿元的生态补偿投入,海南,这座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正在加速崛起,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成为全省人民的共识。
“增绿”“护蓝”“减排”:造就生态担当的“升级版”
从“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到“生态立省”;从“绿色崛起”到“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海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不断拓展,内涵不断深化,海南的生态担当不仅爱惜“原版”,还要创造“升级版”。
2013年,GDP总量达到3146.46亿元、人均GDP突破5700美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近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接近2800亿元,海南已经站在了更有条件实现科学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
为此,海防林建设、“绿化宝岛”大行动、优先清洁能源、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在产业和项目选择上坚持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标准……
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意味着海南新的环保模式。229公里海防林断带实现合拢,森林覆盖率达61.9%,新建4个省级生态文明镇、988个文明生态村,推广节能灯100万只,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26个,对6个市县负责人因节能减排不达标被约谈。
“增绿”步步为营的同时,“护蓝”一样可圈可点。海洋珊瑚礁生态破坏得到遏止,渔业生产已初步实现了良性发展,目前完成了西沙群岛及海南岛周边海域海洋普查和岛礁档案建立工作,已发现确认南海水下文化遗存132处,未来南海水下考古有望向30米至60米深海挺进。
理念坚守:绝不牺牲青山绿水换取一时政绩
海南之于生态,一份坚守的理念多年不变,保护优良环境,一种政绩观多年一以贯之。在不少群众看来,正是省委、省政府的这份坚守,保住了海南最亮丽的底色,守住了百姓的幸福家园。琼海市阳江镇居民符旺海说,保护好海南的生态环境,政府花多大心思都不为过。绝不能拿海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去博取部分干部一时的政绩。
如何让GDP变绿变优?海南采取了系列举措,如在项目审批、生产过程监管等方面严守环境保护门槛,把生态建设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调整市县一级的政绩考核机制,强化科学发展的导向。
从2014年开始,海南对于重点项目建设将改变“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做法,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把能耗低、占地少、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引进来,走一条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路子。
澄迈县县委书记杨思涛举例说,2013年,一个大型钢铁厂找到政府,想落户澄迈,年产值超过百亿元,很让他心动,但这个项目通不过海南的环评,必须拒绝。
绘就“美丽海南”走好全国“一盘棋”
“要坚决破除‘GDP英雄论’。”海南省发改委主任林回福说,从今年起,海南将研究实施生态核心区市县不再考核GDP。“指挥棒变绿了,必将真正激励那些提质增效、绿色崛起的‘潜绩’。”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一直被认为是海南科学发展的核心资源,在治污“打破一亩三分地”,走好“全国一盘棋”的情况下,海南将如何进一步保护和建设好这方“四季花园”?
罗保铭说,海南坚持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捧好生态环境这个“金饭碗”,咬定“生态立省”目标不放松。
精心呵护的生态优势正在转化成旺盛的外来消费。2013年海南接待过夜游客36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28亿元。谱写美丽中国的海南篇章,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源于现实的忧患,是海南的生态基础和生态地位使然,一幅碧海蓝天“美丽海南”的壮美画卷正在加速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