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刘雪云来源:网纵会展网 发表时间:2012-09-12关注 次 | 查看所有评论
内容摘要: “2012地坛论坛”于9月1日-2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2012地坛论坛”于9月1日-2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国家发改……
新浪财经讯 “2012地坛论坛”于9月1日-2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
以下为演讲实录:
孙翠华: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中国控制温室气体的措施以及市场的机制。我演讲有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对控制温室气体的目标,在2009年我们政府已经对外公布了,我们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这个可能大家都知道,有几个参数。一个是我们碳强度相对2005年要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要占一次能源比重到15%,新增造林面积4000公顷,这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纲要当中,也进一步明确了单位GDP下降在“十二五”期间的目标,这个目标我们已经分布到各个省市抓紧落实。
第二,我跟大家交流一下落实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主要举措有哪些方面:
一、我们把应对气候变化要作为国家重大的战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我们重要的举措已经在“十二五”规划纲要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体现。现在中央政府和地方都在制定气候变化的专项规划,我们国家专项规划已经编制完毕,即将出台。各省市也都在抓紧编制规划。
二、我们的重点,刚才何校长也谈到,还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节能降耗的力度,大力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努力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的比重,可能增加造林和碳汇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另外谈到我们分解“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的目标,也进一步明确了各地方、各行业的责任。另外,由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我们的基础能力建设还不够,所以我们很重要的一些工作,主要要建立健全各类政府应对温室气体变化的考核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各地方也在编制自己的应对计划,我们已经有七个省市编制了他们的规划。
当然应对气候变化还要有技术,技术是解决我们气候变化的根本,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我们解决气候变化的根本工具,所以技术工作还是要加强。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也开展了低碳城市的试点,也制定了认证管理办法,这个认证管理办法即将出台。
其次我们还要加强应对标准和管理体系,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重点行业,还有一些重点产品以及标准。另外,还有我们市场机制的建立健全,以及加强宣传教育,各个政府主要在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主要在国内当中加强一些举措。
下面我想讲一下我们中国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哪些行动。
在市场机制当中,我们主要在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鼓励和支持开展CDM工作,为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贡献。努力营造企业自愿减排的义务,鼓励企业参与社会各种活动。三、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CDM的情况大家也知道,发改委已经批了4462个项目,预计这些项目要超过6.8亿吨。当然我们的注册项目中也有800多个项目获得签发,签发量和减排量都处于全球第一。
我们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工作,目前是什么样的状况呢?现在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很多地区都在探索相关的业务,有多少呢?有的网上报道有一百多家,据我们了解可能有三十多家,但是都是在探索成立过程当中,实际的交易量并不是很多。主要开展有交易的交易所,主要有北京、上海、天津三个交易所。三家交易总的自愿减排项目超过50笔,总的交易额近2亿元人民币,这是我们做过的调查。虽然我们是自发的,国家没有出台自愿减排的管理办法以前,这三家就做了这方面的工作。虽然我们交易还不是很多,但是我认为比日本的交易体系,它这么多年一共交易量只有两万吨,所以我们觉得自愿减排中国的市场还是非常可观的。
二、我们从政府角度,做了几项工作:一个是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6月18日我们印发了《关于温室气体减排暂行管理办法通知》,并且进行了发布。对于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第三方核算机构实施等等进行备案管理,主要目的是促进自愿交易市场的公平、公开、公正,引导企业自愿参与减排的交易,还有一系列工作我们也在进行完善。二是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自愿减排主要是基于项目,以及减排量。我们七个地方的试点,意味着是有一个强势的碳市场。我们在去年11月份选择了七个地方开展交易工作,鼓励各个试点地区在中央总体部署上,大胆的尝试先行先试,现在各个地方都非常重视,尤其北京、上海、天津、广东走得比较前。这个工作北京、上海、天津已经开始碳排放权分配工作。我们在碳市场方面,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呢?在国家发改委加强碳市场方面,主要是加强了一些指导和支持的工作。包括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和国际的一些基金支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同时,我们有能源基金会,世界银行(微博)等机构合作在进行支持。另外我们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我们多次和试点单位交流,同时我们组织专家开展研究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指南和报审模式。包括企业怎么核算工作,怎么报告,包括哪些指标,都在几个试点地区进行了这些支持工作。当然,我们也开展了很多能力建设,包括培训人才的工作。
下一步工作重点,我们有这么几项:完成基于项目的资源排放交易具体工作,以及尽快开展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同时,我们也开始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可行性研究。为我们以后建立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好基础。
我想说的第四个方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核心的问题,根据全球已建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经验,以及欧洲、日本、新西兰等等国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虽然这几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但是基本框架我们认为无非有几个方面:一个是要设立碳排放总量,我们跟我们碳强度下降和我们能源总量控制来设置碳排放权交易,另外是怎么分配碳排放权?另外是怎么制定交易规则?怎么确立企业报告核算制度?怎么建立政府登记注册系统以及交易的问题。
这些问题世界各国都是这些要素,但是具体细节上还是不尽相同的。比如说如何考虑碳排放权的办法,欧洲主要是电力企业的方法,当然还有其他行业也在谈判。日本主要是在应用层面。排放权的总量和GDP核算总量有什么关系?现在世界各国都有一个考虑,我不能给消耗电的分配,两边都分配排放权的话,我们要重复计算。另外,它把电力放在消费端,它忽略了电力企业自身整合的能力,我的排放权针对的是企业,如果我自己认为,一个企业都重复计算了,它就重复计算了。排放权的分配跟排放清单是两回事。比如说我们核算一个省和一个国家有重复计算的问题,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也有重复计算的问题。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另外,碳排放权分配的方法,是历史法还是基除法,现在七个试点城市,都是侧重历史法,但是也在研究基除法。我们中国怎么做?这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排放权是免费的分配还是拍卖?这也是要考虑的问题。我们中国一开始我认为还是免费的比较好,为什么呢?我们这个体系,我们这个制度跟欧洲的不一样,欧洲的电力企业拍卖以后,我的企业有自己确定售电价格的权力,在中国就没有,这个价格是国家统一控制的。所以如果你要因为一些企业的碳排放权拍卖所付出的成本,引起的产品价格上涨,在影响了国家政策价格制度的话,那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我认为初始的时候还是要免费的比较好,拍卖不能说一点不能考虑,如果有新进来的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是不是能够给予拍卖,到时候可以探讨。
还有一个企业的报告,是基于企业整体还是局部的,这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专家们有的认为,进入我这个企业炼油排放怎么算,还是车辆的排放和场地的排放,都是在一个整体。有的还基于发电机组装置,我们认为企业要作为整体来考虑碳排放权的范围,这样才比较简单易于操作。
还有第三方核证机构,是企业付费还是由政府购买核证服务?这也是需要考虑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欧洲的第三方核证,企业核证机构要收取费用,由于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遵纪守法,也就是遵约的意识和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如果我们核证机构和被核证企业,有一些经济关系连带,那是否能够保证做到公平公正?我们觉得这是七个试点单位要考虑的问题。现在上海也在研究能不能核证机构,由政府买单,来给企业核证。这样使它没有经济的关联,这样的话容易做到公平公正。这个问题需要考虑。
还有排放权产品是期货还是现货,期货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在座有很多金融机构,如果一开始金融过分保守,对于市场的建立可能会带来一些困难。我们的建议就是“先易后难”,先现货再考虑期货,当然期货我们也在和证监会研究,用什么样的期货来交易。可能同样这些因素,但是各个国家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根据自己的制度设计来仔细的考虑这些做法和我们的制度怎么建立的。
我想说的就是这些,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再更多的强调了。谢谢大家!
找展会信息,就上Vanz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