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刘雪云来源:网纵会展网 发表时间:2012-09-12关注 次 | 查看所有评论
内容摘要: 大会圆桌论坛三:海归创投与企业创新现场(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第七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纪念欧美同学会诞辰100周年,于2012年9月……
新浪财经讯 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第七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纪念欧美同学会诞辰100周年,于2012年9月2日(周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隆重举行。图为大会圆桌论坛三:海归创投与企业创新现场。
徐小平:各位朋友,下午好!本场论坛主题“海归投资与企业创新”,我叫徐小平,我最近几年在做天使投资,很多人认为我也做投资,其实我不是,真正的投资家是台上的这几位,我先介绍一下今天论坛的几位嘉宾:
阎炎软银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千人计划代表
李一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
梁建章(微博)携程董事局主席,著名人口学家
汪潮涌(微博)信中利投资公司董事长
陈宏汉能投资公司董事长
闫长明
嘉华国际投资公司董事长
在全国上下满怀热情迎接十八大即将召开的日子里,北京论坛正在顺利进行中。我们今天论坛主题是“海归投资与企业创新”,在嘉宾讲之前我要解释一下,我本人并不是一个投资人,我更愿意把自己当做一个公益事业者,这样当我投资没什么回报的时候,我也可以作为一个陈光标,是一个公益人士,以后也有以外之喜。投资是推动中国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重要的事业,在这个领域里我们今天坛论坛的各位嘉宾都为中国投资、创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首先从阎炎先开始,我们讲的是“海归投资与企业创新”,这有什么特点?资本就是资本,钱就是钱,海归的钱虽然是美元,但是投到中国人也变成了人民币,我们海归创投有什么特点?或者不同之处?
阎炎: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其实没什么区别,无论你是海归,还是不是海归,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我们考察是一样的。我们过去一直做美元投资,从2001年开始,我本人是从1994年开始,我们目前管理41亿美金加上80亿人民币,所以外资和人民比基金我们都有经验。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我们很少考虑你是海归我们投的可能性就大一点,你是本地的投的可能性就少一点,其实不是这样。
从统计意义上来讲,海归我感觉在IT行业和稍微高端一点的行业里海归背景的人士多一些,但是从整个经济宏观的角度来讲,是不是海归人士一定成功率就高?未必如此,所以成功率高与否,跟你未必留学关系并不是很大,有很多的领域跟你留学都没有什么关系。大家看现在重要民企行业做的比较好,创业人士几乎跟留学没什么关系。但是在特别的行业里,在一些IT行业,或者科技含量比较高一些的留学创业人士得到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徐小平:李一,瑞士银行对中国海归创新创业有什么贡献和作为?
李一: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海归现在在中国投资的现状,这个现状一方面也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在所有的上市中,你可以看到海归类70%是阎炎讲的高科技行业,另外服务业包括教育、法律、咨询占20%多,这是目前海归回国创业的状况。我是80年代后期出国,到了90年代回来进入国企,在一个上市公司做CEO,做了五年以后再返回到金融行业。这期间同样经历了如何融入社会,我想这里面跟当时的待遇不太一样,因为当时回来真正进入国企、进入民企,包括自己创业的人基本上还是在一些500强公司里在中国区代表的身份进来的,他的深们也有夹层性。当时我回来的时候最大的冲击就是,一腔热血回来了,面对着美好的未来。当然想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很多的问题来了以后,想到的问题反而不是最难克服的,是没有想到的问题集中而来。我想这里面的困惑很多。
徐小平:我理解你回来是九十年代顶级的商学院人士,你回到中国在一个国有大型企业里,可不可以讲个小故事,讲讲海归对中国企业创新带来了什么不同?
李一:当时回来客观的是在一个大国企里,最后这个国企如果要讲具体的例子是在他快要破产的时候,结果在两年七个月的时候不仅把这个企业拽回来了,而且成为恒生指数第一。这期间市值从几百亿到一千多亿。在这个过程中,说具体的好像是改变了他的战略,改变了运营模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实际上是整个公司的文化。但是客观的讲,我那个地方是一个个案,是在一个特殊的地点在香港,特殊的区域,他跟国资委的地缘还差很大。很多人开玩笑说,你当时的做法如果在北京是不可能的,当时我在那边引进了期权机制,那是在国企里最早引进期权,当时也带进来了8%到9%的海归,所以文化和制度上是有所不同的。
徐小平:谢谢,梁建章博士,携程网大家都知道,在座很多人我相信是通过携程购买机票的。能不能讲一讲你们几个人在创建携程网时候幕后的故事。你当时从海外留学回来的,当时中国出现携程网的时候外国已经很好了,但是在拷贝美国模式的时候,携程网在中国成立遇到了那些问题?
梁建章:我当时还是用美国的模式,在中国差不多的情况下把模式拿过来改一改。即使在当时的情况下,拿到风险投资做网上旅游的大概有十几家、二十几家,所以你要从中脱颖而出,拷贝谁都会,但是最后做的好还是谁能够根据中国的情况,能够把这些模式在当地,在中国生根发芽,做很多本地化的工作。我们当时在机场发很多的卡,这当时是在美国是不可能想象的,这都是根据当时中国互联网和商业环境发展状态制作出非常有效的策略。
现在的情况,其实中国跟国外的情况在接近,好处是说你的模式可能要改的东西没有像以前那么多了,现在中国也有信用卡。坏处是拷贝很容易了,仅仅是拷贝,或者仅仅是本地化都不够,你可能真的要比美国公司的网站做的更好,真的要做一些创新,真的要申请专利。这个对创新的要求很高了,当然你对创新人才是非常了解,你一旦做好了不光是中国市场,在国际上都会有优势。
徐小平:有人说携程最近创新有所减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走的不像当年那么超前。我不知道你作为海归领导携程往前走得时候是怎样的状况?
梁建章:这个有挑战,我们现在要做肯定要比我们美国的同行做的更好,因为竞争对手和中国移动互联网,手机拥有数量在年轻人中普及率已经相当高了。以前适用中国本土化的模式,现在并不好用了。市场化了,人家都在上手机,你还发卡。现在我们非常大的机会和挑战是,现在最新的技术,甚至超越世界上其他的同行做的更好。我们最近在做互联网移动,很多功能我觉得都是我们首创的,可能是世界上其他人都没有想到过的。
徐小平:汪潮涌跟我分享我跟他之间的商业故事,跟他聊起来以后,汪潮涌1999年在中国资本市场创投风潮非常多的时候,已经做到摩根斯坦利中国地区首席代表,那时候我本人还在新东方,还在创业中,我就觉得后生可畏。汪潮涌也是作为投资金融领域的红小鬼,相当于当年13岁参加红军。作为中国投资金融领域年轻的先行者,潮涌你怎么看1999年和2012年中国创投两者的不同,它走过什么样的道路,1999年的中美比较和2012年中美比较?跟我们回溯一下。
汪潮涌:我是从1998年从摩根斯坦利首席代表的位置上辞职回到国内,回来并不是一下子创业,当时回到国家开发银行,受中国政府邀请在国家开发银行担任顾问,在将近两年时间,在国家开发银行担任顾问。担任顾问以后我决定留下来,不再回到国外投行里面,决定创业。所以从金融界创业原因里面,我想是比较早的,金融创业很难,金融行业门槛很高,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几乎不太可能,我就选择了创投。当时做创投最重要的动力,就是看到一批海归回来以后在募资方面非常困难,当时和张朝阳、李彦宏整天混在一天,后来这些都是我投的公司,我们也获得很好的回报。那时候中国创投的环境可以说是以海归为主的一批新兴创业企业家,在中国和创投资金对接比较高。那个时候像我们投资领域70%投海归企业家,因为海归企业家把硅谷好的商业模式,无论是搜索、门户、电子商务这些在中国当时非常领先的互联网模式带起来,这样他当然成为风投的对象。那时候创业环境不像今天这么拥挤、浮躁、嘈杂,估值没有这么多泡沫。那时候创业的企业家真的经过深思熟虑,李彦宏把工作辞掉回到国内做的就是他的老行,就是搜索。那时候不像现在团购有千团大战,这样从风投选择项目不像今天这样困难,一个商业模式几十家、几百家在做,大家都在消耗、都在内斗,都在恶性竞争,这样成功率比较低。从这个角度来讲,1999年到现在中国创业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好的方面是整个的社会对创业的鼓励、对创业失败的容纳程度、对创业企业的扶持、政府政策的支持、公众理解度都大大增加。坏的方面,竞争过度,商业模式简单重复,同质化的竞争,对创投要的价码越来越高,创业的环境从商务环境、税收、人力资源、办公租金这些环境来讲都在恶化,增加了创业的难度。
徐小平:什么叫过度竞争?一个好的东西我想加入,最后胜者赢出有什么不好?
汪潮涌:机会成本很大,当然站在最后胜者为王的角度,一将功成万骨枯,胜利凯旋的感觉很好,但是在过程中有很多无畏牺牲者,我不希望看到好不容易在海外学成归国,还没有打下事业基础,把亲戚朋友和家里的钱亏掉,这些人比例太高,我不愿意看到。
徐小平:一个不错的企业做起来了,你说不要过度竞争。过度竞争我一直搞不清楚,借此机会请阎炎回答一下。
阎炎:这个问题在完全市场形成条件下没有过度竞争之说,假定每一个资金来源都是个体的,都是有界定的,所有竞争者财富成本都是一样的。在中国情况下潮涌讲的意思是这样的,现在中国人民币大部分钱来自政府,因此这个钱是纳税人的钱,你做的好坏,这个钱你赔了和你没有太多的关系,因此造成大家蜂拥抢这个项目。而且,风投里大部分没有投资经验背景的,因此钱又是国家的,成为一个软约束的问题,钱赔了以后他不需要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现在中国A股市场平均PE,大概12倍PE,我们投资时候发现15倍、20倍PE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下20倍投了以后上市做到40倍,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这个可能与我们讲LP中国的资本出资人的以国有体制为主要投资人,这个过度竞争有关系的。
徐小平:这也是一个解释,国家如何在官僚资本和民间资本、私人资本之间,我们十八大之后再谈。陈宏是经典的海归在国外创业成功,然后回国做投资,框架传媒的故事我们今天就不讲了。陈宏能不能跟我讲讲,汉能资本在几年之内通过你们资本运作,对中国的创新,讲一个小故事,哪怕很小的地方有一些新的贡献?
陈宏:我们现在做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投资银行的并购服务。第二个部分,给基金部做基金的投资。第一个是陈启宗不太看好的行业,潮涌进行了辩论。其实不管怎么做我们做的方式对我来说做金融业算是一种海归回国创业,寻找创业的时候只能寻找我们自己感觉自己优势,我们主要以跨境并购,外国公司基金参与方面。举个例子,最近我们前段时间做的亚讯和联创大的服务商进行的并购,很快进行了行业的整合,中国第一名的电信公司和第二名结合,现在变成全球第二名,我们在行业里面对实体经济和实体企业有一个巨大的贡献,从这个方面来讲。我觉得创业者投资这方面我补充一点,海归创业个人感觉最早的时候除了汉能以外,我们当时在硅谷创立一个协会叫华人科技协会我是首任会长,今天来讲是非常大的企业家协会,在座很多都参与过这样的活动。那时候我们最多跟中关村有一个沟通,中关村打造成中国的硅谷,比较两边的企业家,那时候的留学生回国创业的时候优势非常强大,因为他学习美国的经验、互联网的经验、风险投资当时非常少,越来越多,我记得阎炎还在软银,短短几年有60亿,汪潮涌以前做投行,现在做投资做很多,小平你现在也是天使投资者。过去十年我感觉到,留学生来讲回国创业比过去好很多,最大的基金IDG就1亿美金,现在也管几十亿,现在回国创业寻找基金能力越来越大,我自己感觉留学生回国创业的优势越来越小。
徐小平:你说海归创业的优势越来越小?
陈宏:以前的优势某些领域在缩短,如果你做房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根本没有优势,基本上还是国内比较强大。另外起来了以后,国内国有企业为主,人民币基金业也在崛起,他们PE也特别多,海归回来管理美元基金的这帮人,加上美元市场股票的降低,其实做投资也很难成功,那边要10倍你怎么投。整体的环境下,作为海归回国创业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基本上两边平衡化,作为创业不要认为自己是海归,有什么优势,就是脚踏实地寻找一个好的行业,就认为你可能在国外留学的经验,国外东西看的比较多,英文水平比较高,接触投资人比较多一点,这样有一些优势,除此之外还要找好的行业、好的团队、好的方向把这个事情做成功。
徐小平:什么是好的行业?提前透露一下。
陈宏:中国目前还是随着中国整个经济和转型和增长的一个行业就是好的行业。怎么转呢?我们参加好多会议,大家都说生意不好做,还有中国的股票卖了,所以不是特别看好,这时候国家也在投资,4万亿也很难做做,钢铁工厂利润也在降低。国家政策应该对中产阶级所喜欢的行业等等方面来讲,举个例子可能以医疗健康服务、消费品红酒之类的,互联网有很多机会,在几座大山压迫下越来越难投,比如说像旅游行业机会非常多。
徐小平:默默是一个很好的行业吗?
陈宏:我觉得是很好的行业,我估计在座不会投这样的企业。
徐小平:闫长明是加达国际投资公司董事长,长明还有一个身份是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我知道你也一直在做实业,但是后来开始投资,并且好像曾经跟随温总理去加拿大境外投资,跟我们讲讲这方面的心得?
闫长明:非常高兴能够跟各位投资界大腕一块分享,我的专业不太被人看好,本来想改行一直没有改,我是学了12年的化工,后来又在做化工。当时回国创业和小平有交集,我们先后在新东方,我也尝试做一些新的东西。等到小平回到国内的时候,我发现在加拿大搞资源矿产是非常好的事情,所以我就到了小平当时留学的地方萨斯卡彻温省。这个地方就像我们搞能源矿产,在我们今天开会的时候,很多的专家、很多优秀人才像刚才几位总结的,集中在IT、投资和高科技。我觉得传统产业有巨大的空间,传统产业有巨大的创新和好的东西。我们做能源矿产,可能一个项目多少年默默无闻,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反而我们是一个巨大的项目。小平留学的省钾盐矿占全球53%,2007年我们去打矿的时候没有人知道,结果这几年大家去搞投资,人家玩投资,我们是被投资玩的,这些年大家看好这些资源的时候,投资来这里就非常多的。有一个问题我们海归人员的追求是什么?我们在现在情况下,今天探讨我们欧美同学会我们的创新的机会,我给大家分享在资源能源传统产业里头,我们太需要海归人才。
给大家举个例子,从去年到今年,大家看到海归的优势如果还在IT这方面挤,你们挤不出陈宏、汪潮涌、阎炎,好项目都被大家拿走了。但是在传统行业中海油一下拿到150亿,同时承担45亿债务。我们在跟他们交流的时候,有几个老总级外语很好,但是整体中海油几十万员工里,海归太少了。如果按照这个统计我们看中宇、中刚和中化,等等这些领域里,海归的比例远远低过电信和风投。我想在欧美同学会目前我们海归的构成,杰出人士集中在百度(微博)、新东方、新浪、搜狐这些地方,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传统产业里面就不可能有海归呢?现在没有。在座你们有几个是煤老板、你们有几个是搞资源、搞传统的,这个地方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比如说在6月份,国家出台13个部委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这里面讲到走出去最大的问题是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这里有多少海归?在7月14号发改委制定出来“十二五”的计划,叫利用外资与境外投资,这个说的什么呢?境外投资里头第一次提出了在整体战略里需要大量海归人员,境外投资这件事要我来讲,虽然我是传统行业,我们一个钾盐项目从开头开采,虽然投资不太大几百万、几千万美金,现在到22亿美元的数,这个数我可能比不了天使投资投几十个、上百个,我管不过来。但是里面如果有一个点,我们能把石油的问题搞清楚、铁矿问题搞清楚,我们现在做钾盐,能够把钾盐拿回来很好的利用,我觉得这个就是比较大的成功。所以我们欧美同学会经常搞这个活动非常好,在座的我们有服务委员会和投资委员会,在这个平台下我们鼓励大家伙在创新和转型的时候走出去,我想是海归巨大的优势。
徐小平:在中国做煤老板,不如在加拿大做煤老板。你不一定搞煤的做煤老板,你只要讲当地的语言就能挖掘到,这方面是不是给海归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机会?我有一个同学在纽约,七八年找不到工作,开了个微博叫纽约房地产,结果现在好多人真的通过他买房子,因为他懂当地的东西,你有没有看到这样的朋友,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我觉得做一个煤老板,做一个农场主也不错。
闫长明:刚才小平讲的是这样,我想为什么我们欧美同学会搞比其他地方更有意义呢?我们在早晨韩启德讲到一件事,早期的海归比如詹天佑修铁路在中国,这个在中国没有,但是通过他聪明才智,造价是国外一半,工期还提前,解决了困难的问题。事实上我们海归回来中国也有这个问题,我们做钾矿的时候,大家认为好像你把科技搞清楚才是第一生产力。事实上我们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不比国外差多少,但是我们为什么整体比人差那么多?差在环境、整体社会构成,道路建设、配套工程,差在我们的法律等等情况。
我讲一个比方,当时我们试图在加拿大报出来30亿美金方案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在加拿大建一个中国人的矿,我们需要自己开采为什么那么贵?工期那么长?后来我们把国内的设计院带过去一块来解决,就提出三条,第一,中国工艺要上不去。第二,中国设备要上不去。第三,中国过快化集成上不去。我们当年住在温哥华,我们住的都是洋人盖的房子,结果这两年中国人有技术,整体厨房过去、整体卫生间过去、门窗过去,就能实现和国外的结合。我们在座大量留学人员,有的搞法律、有的搞投资、有的搞经济的,搞各行各业都有,这些组织起来完全有可能在国内经济转型的时候做一些重大的项目,比如说我们能源矿产、比如走出去。我认为为什么我们国外比我们强,因为我们在做这个,可能这方面比IT、所谓高科技市场要广得多,因为这是整个经济总量所决定的。
徐小平:二三十年先,中国人走出去是时代主流,最近十几年,中国人走回来也是时代主流,人才的进进出出反映了中国社会极其需要海归,包括最近的人计划,各种的千人计划等等,海归的优势不用说,坐在台上的就显示了这个优势。我想问一下阎炎,不一定说海归问题,但是有问题吗?有必要说吗?或者对于想加入中国创新创业浪潮里的这些后来这些学弟们,新的海归怎么在中国迅速进入创业主流的一些建议?
阎炎:刚才大家讲的很好,其实海归这几年发生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那个年代海归都是在读书,在美国当地生活很长时间然后再回来。最近海归越来越多是到国外读书以后一年两年就回来,你会发现他对当地整个文化的了解和当地经济的了解非常皮毛。我们公司在国外读了两年书,连学校大门都没有出,读完书就回来了,这些对国际生活经验和文化融入非常差。尤其我们发现中国现在去哈佛读MBA英文都太差,大家知道海归顶了光环,实际上海归类别也有很大的分别,我们做招聘的时候也在意,如果你到海外读一两年书就算海归,我们不认为你对国外很了解。第二点,你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你是沙子放在金子的位置上也放不了光,唯一你回国才会发光。基本上在国内做海归做的比较好,在美国、加拿大也能做的不错。你觉得在美国做的不好,回国来就能做的好,你在美国创业,回到中国创业,失败可能性更大,因为中国创业面临的复杂程度比美国更加高,美国是更加纯的社会,唯一你在美国做的不好,到中国政府和国营企业做,总体中国的水平还是比较低,大家也知道中国的现实情况。我想大家对自己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要幻想在美国做不好回到中国就做好了,在美国创业不成功,到中国创业一定不成功。
我去年在无锡千人计划会上讲过一句话,遭到很多人痛击。我说在座的千人计划可以告诉你非常残酷的现实,,中国50%以上创业一定要失败的,我当时是非常仁慈说这句话,实际情况是80%以上创业都不成功,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海归,你在美国不成功,到中国一定不成功,你在美国成功在中国未必成功。我觉得中国很大,中国十分的大气,什么样都人,有人唱红脸、有人唱白脸,有人唱花脸,都可以做,不要自己有一个幻想的东西。我们在过去什么行业都有,我们非常欢迎好的项目找我们,但是基本上现在我看到这些海归的项目,绝大多数都是不成功的。我们一年只投大概15、16个项目,说实话中国好多创业计划我们海归遍地都是。
我讲的是好意不是坏意,我不是特别主张,也不是特别认同现在到海外去营造一个中国人的环境,你到了海外一定要融入那里,如果你像华人街那样开餐馆,开一个店,我觉得中国人融入美国的主流,比我们这一代或者比我们稍晚一点的一代人就开始了,我觉得你应该融入那个社会,在那个社会里把成功的东西拿回来,别你自个儿到那儿什么都不知道,英文都说不全,回来说你是个海归,人家说你怎么读的书?所以这是非常现实的,希望大家把自己基本功练好,还是那句话,你是金子放到哪儿都发光,不是金子放到哪儿都不发光。
徐小平:感谢阎炎,李一你是作为投行,并购兼并做了很多。假设你投资了家公司,土鳖创始人和董事长,和主要创始人发生了冲突,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在中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你们怎么办?我想说你作为第三方有什么好的办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李一:这个案例的的确确不能仅仅以海归和土鳖判断。
徐小平:企业民主一点的投票。
李一:这个问题扯的很大,每个案例对我们的判断也有智慧在里面。客观的讲,作为一个服务业的行业,他还是以职业标准和社会的性质结合在里面。更客观的来讲,作为一个投资,还是要很负责的对这个投资负起责任。我们在讲海归的时候,我们也碰到了,这几年很有意思,确实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因为我们招聘的人取决于最后他们需要的人,我们每一次小组分成案例分析的时候,真的是没有出过一天国的人,往往在外资环节获胜,让外资公司的老外也觉得没有出过一天国的人,反而比从国外回来的海归做的案例要好得多,连外籍人员都这么觉得,最后评价本土的没有出一天国的人胜出了。
刚才你说了从另外一个角度,国内不管竞争难度,包括对信息采集和市场文化了解等等都已经非常前推了。反过来讲,为什么有些人回来拿不出东西,实际上就在国外待了两三年,他实际上外面的东西也没有吃透。大家知道从学校到学校出去的人,往往对学校还是有距离。但是我很尊重中国人的激情,因为我知道任何的事业,不管是民族、企业还是个体的,这个激情绝对是很重要的指数,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定位。我们每个人在夜晚里要好好的想一想,你到底要干什么,你懂这件事吗?我前不久在美国到了不少的地方,也碰到了很多过去的朋友,包括我这些朋友的子女在那边读书现在也很想回来。我说回来有你们的激情之所然,当然有大的理想抱负,同时也有个体的需求,同时也看到中国的火热。但是你有这个金刚钻吗?第二,你做好了要放弃这些东西,牺牲寂寞,包括对于困难坚持的强度和锻炼的准备吗?这些东西都要考虑在里面。我还要说,因为是讲创业,我们就放在创业的地方,实际上中国的大国土在这二十年开放之路中,给出去学习的人创造了无数的机会。刚才有人讲到,我在国企做的这么多年,我进去又出来了,我太清楚了,需要这样的人太多了。如果有人放得下,摆正你的位置,如果你真正发挥了你最强的东西,你在里面依然能找到你最为合适的位置。还有你们结合的问题,很多人讲我都当老板,没错,当老板固然很好。人生就两个东西,一个在自己创造的平台上做,一个在别人的平台上做。但是,你往往在自己的平台上完全可以再做一个结合,比如对国情的适度了解,完全可以在国内找到一个相对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包括还有其他的行为,我也知道“千人计划”对各种留学人员,我们现在好几个都被选为了“千人计划”,这也是一种途径。还有你们可能也知道你们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们也进入的政府机构,这也是一个趋势。所以总而言之,找到自己最强的,找到社会最需要的,同时扎扎实实练好自己的东西,这一步一定会走的更远,更大。
徐小平:谢谢,讲的很精彩,但是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们待会儿各位嘉宾进一点自己的体会,在座各位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建章,这个话题我们从海归创投到中国创新,变成了海归回来,这是一个老话题。但是老话题里我觉得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海归的优势越来越缩小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永远面临新的挑战。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协同思维在创新过程中那个范围是不是从没有出去的人开始,给我们讲一讲思维创新的结构。
梁建章:我先讲一讲海归的优势。我稍微纠正一下,我也不算人口学家,我是读经济的,我是研究人力资源方面的,对海归和教育方面也做过一些研究。海归的优势在向下,随便挑一个海归和随便挑一个土鳖,他们的差距是很相近的,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国际视野的回报在不断的提高,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因为土鳖现在英文也提高了不少。第二,不同的人,海归的定义比以前丰富很多,现在海归本身就不是特别多的经验,甚至没有什么经验,真正来比海归的优势不大。对单个人来讲,比如说我们公司,我们最近送几个人到哈佛读MBA,完全是土鳖,几年前不可以想象,我们送到哈佛以后,他将来能在我们公司发挥得作用远远比不上一年学费,现在这两年可以了,中国壮大了,中国有国际市场机会,我们跟国企有同样的机会。将来中国大量的国企送这些人出去,所以对单个人来讲,他的英文也好、国际视野会不断的提高。
我们公司是一个比较好的组合,我跟南鹏是严格意义上的海归,还有两个不是严格意义的海归,我们结合在一起能够发挥作用,南鹏对市场比较熟悉,我们对国外IT和大公司管理比较熟悉,还有对旅游行业比较熟悉,还有对中国本土创业很熟悉的。现在我发现我自己对本土也很熟悉了,大家可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各自的优势不一样,海归和土鳖本身差距也在缩小。创业来说我们是比较好的案例,不同技能的组合,大家互相学习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徐小平:谢谢,至于携程海归团队的组合,另一个优秀团队组合我可以说是新东方。潮涌,从你微博上好像我看你去耶鲁了,去干嘛了?
汪潮涌:我上个礼拜去了耶鲁,今天在座很多关心海归回来创业,在风投能不能拿到钱,他们优势是什么?和12年以前相比我们投海归比例大大下降,大概不到30%,12以前我投本土企业家不到30%,这个比例倒过来了。海归的企业家有没有优势?还是有的,比如我们目前投的一些海归创业企业家里,比如云计算、互联网、硅谷里新兴的IT互联网的项目我们还是继续看。第二个,从新能源、环保、生物工程、医药,这个领域里还有一批。第三个,文化创意这个领域,动漫、时尚、奢侈品。我们现在很多新的留学生在欧洲尤其是学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在硅谷,或者在好莱坞做动漫,这些人我们现在也很看重,这是他们的优势。最后我想还有一类人,我们在境外投资的时候,希望跟海归企业家合作有走出去的机会。最后总结起来,海归回来创业,第一,要扬长避短。第二,脚踏实地。第三,持之以恒。第四,胸怀大志。创业成功以后,海归企业家在回馈社会这方面也要做的更好。
徐小平: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女儿大学毕业回来吗?反正我儿子回来了。
汪潮涌:因为她现在在耶鲁念本科,有可能上研究生回国念或者到别的地方念,这样孩子自己决定。
徐小平:陈宏,你回来的时候已经在美国创业成功了,汉能目前你是偏重留学人多还是本土人多?
陈宏:公司在九几年上市,我又在美国呆了几年,真正回来是2005年,我们美国现在还有9个人的团队,我每年只去一次两年,其实以中国为担心。很简单,美国团队是华人或者当地美国人。在国内最早汉能也是请了很好的哈佛、斯坦福的人在北京,后来我觉得有的公司现在很多本土主义,就是清华、北大毕业的当地学生,经过七八年的训练以后,他们英语也不错,国际化也不错,特别是我们发现打交道越来越多是在国内的行业,所以他们接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今天看到参会华裔很多,人家说你两边都有配合,但是我觉得国内目前最大,几个创始人全是国外回来的留学生,在现在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我为什么有这么一个观念,老感觉差距越来越小,除了英文、国际视野以外越来越小。其实现在很多大公司出来的人,以前创业都是海归回来的,现在在中国创业的不单单是大学毕业生,他已经在百度做到副总级的人,已经管过几百个、上千个人,他在创业上对客户的把握非常强。海归回来的人,中国人在国外过去管20人,回来中国马上让你管400人,这种时代已经不存在了。海归回来以后不管怎么样,别认为你是海归,就踏踏实实、脚踏实地,你的语言可能比较强一点,你跟当地企业创业一模一样,就拼命干肯定有人找你投资,我是持这样的观点,跟以前过去的差别还是蛮大的。过去创业几个点就是互联网,最多是移动互联网,我们很多从国外硅谷的经验拿回来,从中国重新拷贝,现在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海归的挑战我个人感觉是有优势,挑战还是蛮大的,潮涌刚才总结那几点也是我的感觉。
徐小平:长明,一般的说海归的优势与弱点。讲讲欧美同学会作为一个海归的组织,当年几个学长回来搞的这么一个组织,至今还在,也没有收归国有。欧美同学会在新的时代应该做一些什么,来帮助新时代的留学生回到国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地觉得有哪些可以做?
闫长明:小平命题非常好,欧美同学会能给海归做什么,前提条件刚才几位讲的非常好,要我看各位也有各自的辛酸苦辣,我说两句话“海归未必创业,创业未必成功”,这个过程很辛苦,刚才讲80%不成功,20%成功,这个比例太高了,没有那么高。回来的人,你还没有学好在那儿好好学,学完了没有当地经验,我认为都不算什么成功,所以你要创业回来像买房一样,你没有钱一定要买房,你租房行不行,没有钱创业跟别人贷也可以,我说这个话好象不给大家打气。事实上能够这样认为,在2002年、2003年欧美同学会,我们专门组织海归创业人员和民营企业对接会,今天上午陈书记也讲到这个事情,什么意思呢?我们看这些土老板,最早我们觉得瞧不起,我们是海外回来的,这些土老板挖煤的,我们跟他们有什么共同语言。恰恰在中国的环境下,人家那些民营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国情了解,海外不了解,那怎么办?我们从海外回来,他不通语言我们给他当翻译,当嘴巴,他不懂外语我们当他的耳朵,他不会分析思考,或者跟基辛格、布什见不到,我们可以通过关系找到。海外公司怎么运作,商务规则是什么,哪怕你做一个旅游对接,陪老板几天介绍情况,老板觉得你不错,我认定你就是咱们创业公司海外的总经理、总代办。我认为海归的作用就在与此。
讲到欧美同学会,欧美同学会现在是老海归、新海归,有律师、有会计、有投行、有风险、有从生物制药到各方面,但是这个平台对大家有什么好处呢?我认为能够让大家这过程中共同介绍经验,共同的介绍项目,互相搞对接。有一次在万城华府大冬天下午创业投资委员会搞活动,第一讲,讲了搜狐、分众,讲了好多成功的案例。讲完了有什么用?汪潮涌看上了谁呢?英国回来的博士搞环保,我说博士你回来要创业,你来讲。那个博士讲他怎么搞,大家给他提问题。我记得两个星期以后你们俩会谈了一次达成了意向,这就是欧美同学会。什么意思呢?我们搭这个平台,大家在平台共同成长,不管你是搞技术,还是搞投资、法律的,我们互相之间搭一把手,搭一个台,我们和国企、民企搭一个台,我们和政府搭一个台,我们现在抓住大的趋势,有时候潜在一个行业里也挺有意思,如果一个月接触八个项目,一年不断的跑,没有什么意义。如果盯着几个项目,沉下去搞起来,比如我们前几年搞矿产,后来挖了煤层气要上市,说实在搞不了几个项目,但是需要大批人在一个团队里面,我想我们把这个优势集中起来,更多的搞活动,可能帮助更多的人抱团成功,也在大的环境下能够找到我们自己的位置。
徐小平:时间关系我们先提第一个问题,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提问:在二十一世纪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单一的中国制造业大国向研发业大国并举的时候,我是想听听作为我们留学回来这些创投的资本基金,在这方面有什么思路没有?
汪潮涌: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最重要的一点是解决目前中国每年庞大政府的科研投入产业化的问题,以及海归人才无论通过千人计划还是别的方式,长江学者回来以后,怎么样把他们研究成果和产业能够结合起来,这一点新加坡以前做的非常好,日本做的很好,但是在中国我觉得这方面是一个巨大的差距。在风投看项目的时候,我们往往看到一批科学家他们有很好的想法和很好的科研成果,但是离产业化距离很长,这个过程中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我想以后VC,政府主导的,加上民间的VC在这方面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最大的问题都想投晚期、投PE,都不愿意投早期承担风险。
提问:我实际上有一个后续的问题,在中国20多年以前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官学商三国学理论,我们进行产学研合作,20多年没有形成生产力,在整个20多年里并没有看到在座风投,在我们国内怎么样形成产学研合作生产力的过程中有他们的身影?刚才汪潮涌先生讲到这个问题,20世纪70年代官学商三国学理论,我们产学研去到官字,意思就是说,在整个研发单位,西方发达国家是进行“政府补贴”,在整个应用的企业里面进行政府减税,是不是在今后时间段里,政府和风投能够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制度建设?
阎炎:风险投资作为金融资本,实际上不需要政府太多的回报,如果你投风险回报,他在早期能够得到最高,他会争取,这就是我们的实际。但是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为什么没有?我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我觉得中国的问题是在于整个中国政策和文化是一个素质问题,在中国目前政治和政策体系下,不可能产生原创性的东西。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说鼓励中国的VC投资,现在政府出台一个政策叫“浮动税率”,假定你投资,你帐面赚钱了,但是你你一分钱没有,你投一百万在公司,第二轮进来变成一千万,我就要按照帐面盈亏立即要交48%的税,如果政府这样税收政策出来以后,可以说中国整个VC全部要死。我们不是说资本不流起来,而应该反省中国的政策,为什么造成这些风险资本不进来?而不是说谴责VC。我们在中国投资20年,过去30年是中国投资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原来平均VC投资政府批准2个月,现在平均批准时间12个月,最长的28个月,这就是现在中国真正的问题所在。
陈宏:我想讲的话跟你一模一样,我觉得中国在全球化,我们制度在抹杀创新,对现在的VC确实是这样。你把大量的钱浪费在园区鸟不拉屎的地,VC市场化运作投入早期的像百度、携程,和创作巨大就业机会的里,他把你税收要了,没人敢投资VC了,没人敢投PE,那些LP都不干投这个行业,亏那么多钱干嘛。我觉得国家政策让我们看不太懂,是缺钱还是怎么回事,他们所能创造不是一个热钱,不是说我今天炒一个明天就退了,实际上这拨人大部分基金都想投一个伟大的企业,投下一个阿里巴巴(微博)、下一个百度,这是我们国家应该鼓励的。当时在台湾新园区的里面,最大的亮点,只要我认定你是风险投资,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真正的风险投资我就免税,那会是加到35%到48%,我觉得这种完全是体制的问题,国家想变成一个创新社会而反向行之。
徐小平:谢谢大家的问题。
李一:实际上你把交通搞好了,空气搞好了,教育学校搞好了,医院条件搞好了,更多的人愿意搬回来。一看政策好了,这些其他的软环境搞好了,更多人愿意回来,他们会创造出无限,你想都想不到。
徐小平:我们论坛能够促进中国政策的改善,我们的功能也实现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分论坛就到这里。
找展会信息,就上Vanz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