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刘雪云来源:网纵会展网 发表时间:2011-11-19关注 次 | 查看所有评论
内容摘要: 第二届世界华语电影论坛在京开幕 11月18日上午,第二届世界华语电影论坛在北京大学开幕。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康健民,电影导演郑洞天、罗启锐……
第二届世界华语电影论坛在京开幕
11月18日上午,第二届世界华语电影论坛在北京大学开幕。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康健民,电影导演郑洞天、罗启锐、刘杰,电影制作人韩小凌、郭燕、董瑞峰、黄群飞等一起现身,对当下华语电影圈现状进行剖析论述。论坛上,诸多电影人表示,华语电影圈投资泡沫化,太多的电影只为了赚快钱,依靠堆砌明星跟风热门类型片,需要向今年的台湾电影学习。导演郑洞天直言,“对中国观众来说,华语电影没有意义,我们想要超越好莱坞还早得很。”
华语电影市场令人忧心,跟风严重缺乏创新 在上午的开幕式暨主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首先表示,2011年拍摄完成的华语电影数目预计超过600部,银幕数将冲破8000块,平均每天新建银幕2.8块,在10月18日大陆电影票房就超过100亿,所以到年底总票房达到130亿并不算难,华语电影虽然面临自身产业转型和好莱坞冲击的压力,但是前景仍然看好。
不过,诸多电影人表示虽然要乐观宽容地看待华语电影,但它面临的问题仍需重视。香港导演罗启锐表示,现在华语片总是把注意力放在3D特效和明星堆砌上,结果出来的电影多是主演们相互打斗,毫无剧情,“我觉得电影应该从人性和情怀出发,不能只盯着3D,大家都只看到好莱坞的3D特效片票房好,然后都想这么拍,但是我们有他们的技术吗?香港电影最低潮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创新,没有好的剧本,才会彻底溃败。”执导电影《碧罗雪山》的青年导演刘杰表示,好的电影应该是讲人话、做人事的电影,要关注现实,不要老是从历史中找人物找故事,看市场上什么题材火就跟风拍同样的题材。
电影盲目投资是主因,赶超好莱坞任重道远 对华语电影的这些问题,参加论坛的专家和电影制作人普遍认为投资泡沫化是主因,很多不懂行的有钱人盲目投资。香港电影人戚家基表示,“很多拿着钱的老板不了解观众,不知道观众爱看什么。只要看什么演员火,什么类型片赚钱,从没有把心思放在故事上。”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甚至直言,“对中国观众来说,华语电影没有意义,我们离好莱坞差得远呢。首先华语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就没有话语权,这几年在三大A类电影节上都是打酱油。其次,我们每年制作的这五六百部电影中,就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电影是一些官员为了业绩拍摄的。比如今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建党90周年,有多少电影是为纪念这个才拍的,它们的票房加起来可能都没有1个亿。”
《那些年》、《失恋33天》受捧,专家:向台湾电影学习 在《资本、合作与华语电影产业》论坛上,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内地导演滕华涛执导的《失恋33天》备受称赞。广东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语气激烈地说,“第五代的导演思想都停留在农业文明时代,他们以前拍的电影都是些农民的事。看看现在《失恋33天》,讲述一个80后女孩失恋的故事,接地气,契合80后年青人的口味,国产电影就该那么拍。”
赵军还认为,内地电影想要获得进步,应该向台湾电影学习,“内地电影增长很快,但只是产业数字的增长,是靠GDP拉动的,质量上一点进步也没有。你们看台湾电影,今年获得很大进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甚至在香港都破5000万港币了。”
论坛上其他专家也一致认为应该向今年的台湾电影学习。郑洞天在论坛上这样说,“台湾的电影观众现在崇拜的不是侯孝贤和蔡明亮,他们崇拜钮承泽和九把刀。台湾这二十年来,把文化视角从悲情转向温情,坚持了好几年,到2008年的《海角七号》终于爆发,今年是台湾电影的大年,我们要向它学习。”他还感慨道,“华语电影该换人了,不仅要换监制,还要换导演,重新树立有价值的观念。”
找展会信息,就上Vanz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