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刘雪云来源:网纵会展网 发表时间:2012-09-17关注 次 | 查看所有评论
内容摘要: 人民网(微博)深圳5月19日电(张娜)5月18日下午,本届文博会的重头论坛之一——“文化贸易国际论坛”举行,该论坛邀请到中国大陆、港台及海外地区多位重量级文化界名人,围绕“中华……
人民网(微博)深圳5月19日电(张娜)5月18日下午,本届文博会的重头论坛之一——“文化贸易国际论坛”举行,该论坛邀请到中国大陆、港台及海外地区多位重量级文化界名人,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路径和模式发表观点,深入探讨。
赵永全(台北世界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走出去”需脱离传统文化包袱
“走出去”需脱离传统文化包袱,研究世界各地文化,不能将文化底蕴变成“一厢情愿”。如“龙”,在中国是吉祥物,外国人却可能会觉得恐怖,东方文化不见得容易被西方接受,我们要抛开传统文化的约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他们喜欢什么,他们的生活需要什么。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当时的英国馆,在会展开始的前几年,就派了几组人在上海生活了两年,学习上海人的思想、生活方式。再如法蓝瓷,在参加礼品展、家具展和设计展时,不只推销人员参展,协理厂商、设计师也会一同参展。他们切身感受西方文化,并在之后开发出更容易被世界各地接受的产品。
王英伟(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席):参加国际展会,谋求港深共同发展
中华文化从战略意义上讲为什么要走出去?很多学者说,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冲突的世纪。如果我们只在经济、科技方面成功,其他国家会觉得我们侵略性很强。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修养、历史,它是软性的,它成功“走出去”,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了解世界。
香港的经验是,如果把香港的艺术家和艺术产品推广到世界,就必须先到对方所在地去展示。如同你家闺女长得很漂亮,但没有人认识,所以就必须把闺女“带出去”,让大家看到她有多漂亮,艺术也如此。香港一直争取参加国际性展会,并取得认可。香港会经常主动参加一些新的、有较高水平的国际展览,并选择有影响力的国家和城市去举办活动。此外,香港重视平台分享,提倡“双城”。深圳和香港一河之隔,可以共同发展。香港人口数量有限,所以要和深圳“双剑合璧”,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我们可以创造“内容+资金+渠道”的模式,以大陆表演团体、艺术家为内容,加上从香港筹措的资金,以及香港多年来积累的渠道资源,就可以把我们的文化产业逐步推向国际。
吴钦杉(美国西来大学校长):坚定肯定自身文化,培养充足双语人才
我认为中华文化要“走出去”,一是必须要非常坚定地肯定自身文化的核心价值。二是要了解对方和自身文化的差异所在。三是培养充足的双语人才,学好其他国家的语言,尽可能用当地的语言去解释,才能培养出适应当地的文化产品。四是积极参与当地的社区活动,把自己变为社区里有价值的资产,让别人因你的文化而生活地更加丰富、充实。李凤亮(深圳大学副校长):“走出去”,需要媒介、渠道和管理文化科技融合,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媒介、渠道和管理。第一,文化贸易产品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大家使用的手机iPhone,它不仅是手机,也不仅是一个消费平台,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商品和情感是有关系的,文化科技和人类消费习惯联系密切,这里有它的价值传输的渠道。由此看来,我们中国人要认真反思,我们的GDP是全球第二,但我们的文化价值传播占全球第几呢?我们有很好的文化,但有多少外国人欣赏我们的价值观呢?因此中华文化的价值传播有很大空间。我们的产品形式、产品传播手段和文化科技融合的不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从消费、市场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文化科技产品,抓不住新生代的青少年,失去了很多80后、90后的受众。我们很多企业和产品不了解青少年在新的科技条件下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体验和他们的消费习惯。
第三,从管理的角度讲,我们的政府、大型企业和民间企业有一定的缺位,政府在引导、扶持、调控、保护、服务文化科技融合上各有缺位。此外,“内容为王”,我们还未能生产出别人愿意接受的东西,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找展会信息,就上Vanz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