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讯 10日,第七届长三角投资发展论坛会展节庆产业创新峰会在上海举行。江苏的高淳“国际慢城”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等9项地方节庆与展会活动被评选为“长三角最具影响力会展节庆品牌”,数量居长三角各省市之首。江苏会展业虽然取得骄人成绩,但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不容小觑。在节俭办会展、节俭办节庆的大风向下,江苏的会展节庆产业如何继续保持优势?业内专家表示,告别粗放式生长,打造特色,才能实现江苏会展节庆产业的华丽转型。
告别粗放,江苏场馆应融入长三角
伴随着会展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也逐年攀升。据最新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共有5000平方米及以上的会展场馆316座。展馆最多的省份分别是山东省、江苏省和广东省。
江苏的展馆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庞大的场馆数量是否完全发挥了效用?“场馆建造需要科学规划和协同。”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蓝皮书课题组组长过聚荣教授表示,告别粗放,江苏会展资源要融入长三角会展产业集群。
过聚荣告诉记者,长三角会展产业集群以上海为龙头,带动了南京、苏州、南通等江苏的会展城市。这个集群的特点是起点高、规划布局相对合理、贸易色彩浓厚、市场化程度高、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结构影响大且独具特色。但长三角会展产业集群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如竞争无序。由于会展经济所依托、服务的产业有个发展过程,展会或节庆活动相对稳定,同类展会、相似节庆比较多。因此,在场馆建造的规划和建设上,需要整个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
“要错位,大型会展场馆类似于机场建设,自有其合理的经济布局和辐射的区域范围。”过聚荣打比方说,会展业的发展依托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以及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其特性在于选择适当的场馆和城市,由此带来位置和运输上的好处。这种地理差异对会展节省成本、广揽顾客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特殊地域风情形成独特的人文风情,对举办会议和活动具有相对不可替代的地理、人文优势。
走出围墙,江苏办节庆应有自身特色
如何将会展与节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2013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为例,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节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管理系副主任卢晓认为,杭州独有的“分会场”会展模式对江苏而言,值得借鉴和学习。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文化精神,如何在借鉴和学习之上走出自己的路十分重要。
卢晓说,从狭义上说,会展是有“围墙”而且需要“围墙”的,它们在展馆、会议中心里举办,专业展会只期望专业的观众,对普通公众来说也不具吸引力;会议一般具有学术性,需要安静的开会环境,不期望被打扰。对“节”而言,“没有围墙”的意义则更为重大。节庆从围墙中走出来,走进大众生活,才是办节的真谛。
包括江苏在内,节庆活动已在国内遍地开花,但很多是“野蛮生长”,对此,卢晓的态度也很鲜明:在狭隘的“经济效益”和“彰显政绩”驱使下,不少地方政府忽视了其社会文化功能所带来的更具意义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环境效益,会展节庆活动不能成为少数人的“独角戏”,要赋予文化内涵。
对此,“长三角最具影响力会展节庆品牌”获奖代表、东海县副县长张正干表示赞同。他介绍说,东海国际水晶节自1991年首次举办以来,已经走过了22年的发展历程,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东海风格、江苏特色的知名国际性水晶类专业会展,成为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的综合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