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报记者 曾令俊 东莞摄影报道
国家级展会“加博会”刚在东莞落幕不久,另一个重量级展会“漫博会”就将登场。在上周四的动员会议上,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新潮说,漫博会要掀起东莞办展新高潮。
高潮或许早已来到。东莞会展协会会长尹成枝告诉《民营经济报》记者,今年东莞预计展览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展览业整体规模居广东省第三位。业界有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东莞大型展会多达300多场,将近每天一场。
但“多”不等于质量高、影响力大,重复办展、行政主导是其挥之不去的难题。“上个月受镇政府‘邀请’去参加一次大型展会,但三天下来没有任何收获。”东莞某电子有限公司外贸主管直言,该展会档次太低、外商太少、不够专业。
现状:各个镇都在搞展馆
症候:重复办展档次不高
虽然目前东莞办展规模仅次于广州、深圳,但东莞市会展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广东现代会展管理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姜淮告诉《民营经济报》记者,东莞与隔壁两市的差距巨大,东莞只是区域性的,而广深则是国际性的。“东莞只是在珠三角第二梯队中做得比较好的,但广深的影响力不局限于区域。”
“广州和深圳客户聚集度高,无论是办展环境,还是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各个方面都是不可替代、无法比拟的。”姜淮如是说。
“这种情况出现,很大部分原因是东莞会展业重复办展、档次不高、各自为政等现象严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务系主任林江告诉《民营经济报》记者。更为极端的是,东莞甚至出现过一年举办15个服装展的局面,就连茶业展每年都有4个,并在多个镇街举办。
据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以今年11月为例,东莞大型的展会就有“虎门服装交易会”、“厚街鞋展”、“国际模具和金属加工展”、“大朗毛织展”、“塘厦高博会”、“横沥模具展”……大部分都在不同的场馆举行,而且重复度较高。
东莞靠“专业镇”发家,“一镇一品”是其典型的经济特征,每个镇街都希望借由展会拉动形成规模效应,但却缺乏整合。厚街被誉为“中国会展名镇”,提出打造成为东莞的“汉诺威”,想成为东莞会展业龙头的“野心”昭然若揭,但其它镇街并不“买账”,竞争激烈。
黎惠勤,厚街前任党委书记,在此前的一次媒体集中采访时就毫不讳言:“目前东莞会展发展的困局,是各镇街划地为界的观念局限。如果思想不开放,各个镇都搞展馆,东莞的会展业永远都搞不好。”
姜淮告诉记者,东莞会展定位是工业技术的展览会,各个镇街有年货展、茶博会,这是每个城市都会存在的。“消费展会重复办展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这不是主流,也不符合东莞的定位。市政府不鼓励这种展会,以专业展会和行业展会为主,消费展只是一个补充。”
多头办展也导致专业展馆的使用率大打折扣。姜淮昨日透露,2012年东莞两大专业展馆(现代展览中心、东莞会展中心)的使用率大概在20%左右,北京和上海展馆的平均使用率能达到30%。
企业:忙于应付疲于参展
专家:不转轨就会被抛弃
在展会多而杂的同时,政府利用行政力量办展也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这让企业“盛情难却”。东莞某大型企业老总告诉本报记者,前不久企业同时收到了三四份政府发来的会展邀请,很为难。
东莞某镇一电子有限公司外贸主管就向《民营经济报》记者抱怨道,上个月突然收到镇政府的参展邀请,这个时间离展会举办还有不到半个月,公司毫无准备。“当时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过来看看,可是三天下来,发现毫无收获,感觉上当受骗。”
林江告诉本报记者,东莞今年的展会很多,很多企业忙于应付,一天到晚都在参展,甚至影响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政府发动企业参展想法是好的,但要考虑企业的实际,也要分清自身的职能,不应把招展作为硬性任务,如果仅是为了撑场面凑人数粗制滥造办展会,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愿意参加。
他表示,东莞要在如何提高展会的质量上多下功夫,展会效果好了企业自然会主动参加。可喜的是,东莞已经逐渐学会如何做“减法”。
以去年“电博会”为例,由于向社会招标流产,最终决定停办。有政府内部人士说,政府已经财政扶持了电博会十多届,如果一个举办了十多年的展会还不能培育成市场化,就该另选方向。
今年“加博会”采购商和参展商比去年的质量都高。广东省外经贸厅副厅长吴军在新闻发布会上告诉记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组委会改革了往年的招商办法,基本上按照专业化的运作进行,不断在重点城市进行巡回推荐。他说道,明年在招商方面也有一些设计,将更加市场化。
姜淮表示,现在需要避免的是区域性政府主办的一些展览会,一窝蜂上去。“政府办展在初期阶段确实对经济有很大拉动作用,如果很好地经营专业化展会,会很好生存的。如果只是搞一些流于形式的、所谓政府搭台经济唱戏,这种展会最终会被市场抛弃。”
他认为,市场化转轨不是唯一的出路,更重要的是专业化转轨——涉及到内容的专业化、运作机制的专业化等方面。
(原标题:一镇一馆一窝蜂 东莞会展待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