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医疗:深入三大领域,聚焦五大热点
2022年,数字医疗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因为政策原因,数字医疗得到了越多的推动。另一方面,依托于大数据、5G、物联网、AR/VR等数字技术的进步,数字医疗也在越来越多的医疗应用场景实现落地。● 信息化方面,云架构与互联网正推动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目前,经过多年政策推动,公立三级医院已基本达成院内信息化的目标,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正逐渐向区域及基层信息化建设挺进。基于SaaS模式的云HIS逐渐成为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在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云HIS可以帮助基层医疗控制信息化成本投入,使其不用像传统HIS那样,投入大量的资金配置机房和服务器等硬件设施。同时,云HIS还体现出了在数据互联互通上的优势。这使其正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之中。无论是所支持的适应症,还是所基于的影像设备,AI影像获批的产品在2022年都迎来了大爆发:包括颅内出血CT、头颈CTA、多类型胸部骨折CT、结肠内窥镜、脑缺血CT及MR、青光眼眼底、肺结核X射线、颅内动脉瘤X射线等创新产品的出现都进一步拓宽了AI辅助诊断的适用范围,展示了数字医疗的巨大可能性。同时,针对多适应症的AI影像医疗器械逐渐涌现。无论是通过对已获批的单适应症产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使其支持更多的适应症;还是选择从开始阶段就支持多适应症,都代表AI应用多适应症将是未来的趋势。此外,除了辅助医生实现疾病分诊、评估及诊断工作,AI对现有产品的赋能加速作用也不容小觑。数字疗法正逐渐受到关注,并越来越切入医疗核心的临床医治。借助多种数字技术的融合,数字疗法已经逐渐跳脱仅在个别适应症上有效的刻板印象,并在更多的适应症显示出可能性。尽管仍显稚嫩,但却显示出的强大生命力和近乎无穷尽的可能性不容忽视,比如在疼痛、语言障碍诊断和康复赋能、居家医疗和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上都有诸多前沿成果诞生。居家和社区健康管理等院外管理也依靠物联网等技术的突破迎来了实际落地的大潮。2022年,诸如院外慢病及健康管理、智能健康社区等以往被认为只是宏伟蓝图的应用场景已成为现实。借助对多种医疗健康物联网设备的组合应用,甚至打造出崭新的院外健康管理新模式。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往往是数字医疗得以落实到越来越多应用场景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数字疗法的背后涉及了大量数字技术,如无线网络、传感器、微处理器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及大数据、VR/AR/MR技术等。这些数字技术与数字医疗的结合也是2022年数字医疗的一大看点。
心理健康:数字疗法与互联网医疗助力2.3亿潜在需求,已势不可挡
我国快速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让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痛点日益加剧,数字化在此背景下,应需来到心理健康服务领域。近年来,众多企业选择不同切入点推动行业数字化建设进程,探索传统心理健康服务供需不平衡、付费意愿低、服务标准化低、效果难量化等痛点的解决方案。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中,互联网就诊让用药患者的长期复诊变得容易,免去患者来回医院和提前预约、请假的奔波。除此之外,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患者问诊、医生接诊和开具处方、患者药物购买等环节也提供了诸多数字化服务,以提升线上就诊效率和准确性。目前,行业内成熟度较高的诊疗类平台还配置了完整的药品供应链,且药品目录与医院相当。医生开具处方并由患者在线上完成付款后,药物即可快递到家。不仅如此,平台基于处方中药物量及用药方式,还会在药物即将用完时推送复诊提醒。这一系列数字化服务在不同环节多维度提升了线上诊疗效率和准确性。在心理健康治疗层面,数字化一方面是助力患者找到合适的咨询师,降低试错成本;另一方面是数字化课程及培训,提升行业咨询服务能力。心理咨询类平台企业开始借助数字化技术,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心理咨询师培训体系以及相关的“品控”制度。这些平台除了为心理咨询师提供职业平台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担任起“持续教育”与“监管”的角色。而在“持续教育”方面,数字化技术让心理咨询相关专业培训线下线上充分结合。互联网心理平台,主要是用数字化打造药物与心理咨询的融合方案。当前,专注咨询和诊疗的两类平台逐步通过自建或合作的形式向彼此的业务延伸,以形成融合型药物和心理咨询服务的闭环。此外,除了药物与心理咨询的融合,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也是心理平台类企业共同展现出的发展趋势。
医疗AI:医疗“AI+”正不断向医疗“+AI”演进
过去五年,近千亿资金注入医疗人工智能赛道,影像AI、新药研发AI、机器人AI、智慧医院等细分赛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外界的持续滋养下,AI已经在医疗中的方方面面落地生根,成为媲美互联网技术一样的存在。2021年以前,新药AI初创公司融资项目极为有限,但从近两年新药AI一级市场表现可知,新药AI已经成为AI技术中***可投性的赛道,大量投资机构蜂拥入场,将AI的应用场景从晶体发现、临床患者筛选引向了制药流程的方方面面。超声是AI企业下一个审评审批可能迎来突破的重点赛道。超声检查所产生的数据比CT、DR二维的数据多了一个时间维度,且检查过程中可能存在大量无诊断意义的帧数,需要AI在动态环境下甄别每一帧的价值,并将其相互对比,提取到特定时刻的责任切面,才能进行有效的影像分析。但病理AI的形势相对严峻,面临着审评审批体系之外的困难。总的来说,在审批愈发成熟的条件下,医疗AI的开发成本逐渐变得可控,更多面向小众场景的影像AI也逐步拿到了器审中心颁布的三类证,未来医疗AI的应用场景将随审评审批流程的成熟而进一步扩大,医疗AI企业也将获得更多规避风险的能力,有效降低研发成本。● 未来增量:向多个应用场景延伸,构造新的市场增量当前,医疗“AI+”正不断向医疗“+AI”进行演进,其作用场景也从诊疗不断向科研、保险等场景不断延伸,构造新的市场增量。从***落点医疗机构向外扩展,既是AI开辟增量市场的有效途径,又是医疗器械审慎性审评审批选择下的被动之举。归结起来,医疗AI目前较为成熟的增量产品发展主要集中于C端与B端中的保险、药企部分,影像AI弱化了AI的医疗器械属性,基于NLP的知识图谱则在医疗之外纳入了更多维度的数据。
眼科:“器械+药物+服务”三位一体,国产替代正在加速
作为一个难得的具有高成长性、高壁垒的双高赛道,眼科行业一直被誉为资本市场的“黄金赛道”。2022年,随着《“十四五”眼健康规划》的发布,眼科行业被再次提上热点。另一方面,眼科作为一个非致命疾病领域,子领域多且分散,如何抓住眼科行业的重点,摸清眼科行业未来发展的逻辑,是值得关注的重点。眼科医疗设备行业因技术壁垒高,呈现出极高的进口垄断率:来自德国、日本和美国的高端制造业巨头(如蔡司、爱尔康、拓普康等)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中高端设备销售占比高,其中OCT是其中临床价值最高、技术难度***的产品之一。在眼科高值耗材中,人工晶体及角膜塑形镜发展迅速:通过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是治疗白内障***有效的手段,市场需求刚性且强烈,2022年,人工晶体市场规模趋近26亿元,未来还将保持10%左右的增速持续增长;而角膜塑形镜是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少有的安全有效手段,未来五年终端潜在市场空间超过200亿,目前竞争格局良好,国产品牌市占率持续提升。● 眼科药物:给药方式及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迎来新机遇干眼症及视网膜疾病是眼科用药主战场,近视防控有望成为黑马:眼科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近视、干眼症、青光眼、视网膜疾病等领域,其中干眼症、视网膜疾病、葡萄膜炎主要依靠药物治疗。低浓度阿托品、抗VEGF药和环孢素滴眼液为主要产品类型,滴眼剂为主流剂型:环孢素滴眼液是目前治疗干眼症最为有效的药物,且已经成为美国干眼症领域最为畅销的药品,但在国内,现阶段上市产品则依然以玻璃酸钠滴眼液(人工泪液)为主。抗VEGF药物是眼科药物销售的核心动力,包括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在内的抗VEGF药物一直以来都是眼科药物销售的核心动力,也是目前眼科药物市场上最为重要的产品类型之一。● 眼科服务:民营眼科成为未来增长点,龙头效应明显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1年,我国眼科服务市场规模已达到1595亿元,相较于2020年增长13%左右,在未来五年,随着患病人群的增加、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我们预测眼科服务市场的增长态势将继续保持。基于眼科治疗术式容易实现标准化和流程化,可复制性强的特点,民营眼科机构成功吸引了大量资本的关注,未来,民营医院机构有望进一步提高市占率,抢占公立医院市场。但国内眼科服务市场龙头效应明显,由于眼科患者往往对诊疗过程的精细度要求很高,且更愿意选择具有口碑、值得信任的机构,一旦龙头企业树立起业内口碑,更容易体现出先发优势,打造出规模效应,影响力可迅速提升并辐射至所有连锁机构。数字医疗、心理健康、眼科、医疗AI都是未来几年医疗领域中重要的赛道,医疗行业未来可期。中国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作为大健康行业博览会,特别设置了智慧医疗康养展区,涵盖健康诊疗移动医疗设备技术,可穿戴医疗设备技术类,健康管理服务设备技术类,精准智能医疗诊疗设备类,家用理疗康复保健产品类,智能器械系统软件设备类,睡眠保健、睡眠医疗、睡眠科技类、眼健康及视力保健康复、护眼产品类,居家健康及双净类产品及技术,医疗康复机器人系列等。将展示医疗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尤其是近些年火爆的人工智能+医疗类,广受行业采购商关注。第31届中国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将于11月8-10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盛大召开,还特别筹划了人工智能+医疗行业的活动:人工智能与康复护理技术高端论坛,将邀请众多行业专家、大咖嘉宾亮相论坛。热烈欢迎各大智能医疗和大健康企业带着你们的产品参加展会!
文章投稿 | 展会入驻
网纵会展网-中国会展专业门户站!